知乎的「野心与终局」

周源用了六年的时间终于把知乎打造成一家独角兽公司。

16 年年中的时候,我曾经认真考虑要不要去知乎工作(最后选择了创业做 42 章经)。我还记得,当时我给某个知乎高管发微信,大意是说听闻知乎内部节奏很慢,是否执行力上会有问题?

要知道,对于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讲,内部的执行力和大家的工作态度是直接决定生死的。而那个人给我的回复很有意思,他回复的是:

“不存在了。”

中文的“了”表示完成时,用在这里很恰当。

在我问这个问题的前不久,姬十三的果壳刚刚上线了一个新产品,叫“分答”,随后知乎的节奏明显快了起来,从值乎、到知乎 Live,再到电子书店等等新产品不断迭代。

所以,主观上来讲,作为一个热爱知乎的日活用户(整个 16 年我的登录天数是 360 天),我是感谢姬十三和果壳的。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不确定的年代,更要追求确定性。”

上周,我去参加了华兴的新年媒体沟通会,整场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包凡所说的:“在不确定的年代,更要追求确定性。”

去年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数量不降反升,但如果分割来看的话,会发现早期投资的数量大幅下滑,而后期投资的数量大幅上升。

显然,基金们也都在“追求确定性”。

徐新在和周源短暂接触之后,就用极快的速度和不低的估值敲定了这笔投资,正如一位做后期的投资人朋友几周前曾经跟我说的:“知乎这轮融资太顺利,份额想抢都抢不到了。”

对于今日资本来说,知乎就是这么一个确定性偏强的案例。毕竟创业项目也有头部、腰部和尾部之分,知乎作为目前市场上少有的头部项目,还是比很多同类项目要来得稳妥一些。

但是,确定性和上升空间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知乎的终局到底会是什么?还有多大的上升空间?该如何盈利……?

抱着这诸多问题,我一边思考一边翻遍了周源在知乎上的所有回答。我发现,在他的 341 个回答里,有很多非常深入的思考,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我的很多疑问。

知乎创始人周源

一、知乎的本质是什么?

需求从来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重塑、迁移或转型的。所以知乎的产品形态也一定是还原了某种线下的场景,那就是问答对话

人和人的交流是靠互抛问题来延续下去的,所以问答本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加深彼此连接的方式。如我在 从“知乎 Live”新产品,谈谈社交媒体的本质 这篇文章中所写的,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搭建媒介,那么无疑问答就是那个最自然的媒介。

也如周源所说,人类每天都在大量交换信息,而问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传统线下的问答是低效的,比如你不一定能问到对的人,比如你们的对话不能留存下来给后人分享等等。

所以,知乎要做的就是提升人们交换信息的效率,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在知乎的初心一文中,周源又说: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知乎要做的其实是提升人们交换知识的效率,方式就是通过问答连接人,让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大脑。

(知乎的产品流程设计图)

二、为什么知乎做起来了?

越大道至简的东西,越有价值,也越难做起来。问答这个看起来无比朴实的事情,为什么知乎能做起来?

周源在一个回答中提到说:

一个社区想要规模化运转,一定需要 4 个要素,第一是规模,多才不同,不同即丰富;第二是成本,沟通交流成本要足够低,否则社区运转速度会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个用户都明确从社区中可以干什么,获得什么;第四,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

从产品层面来说,前三点知乎做的都没问题,从运营角度来说,第四点知乎做的尤其好,我觉得这就是知乎能做起来的主要原因——足够耐心而精细化的运营(具体表现为诸如对早期用户的把控筛选、长期内测不开放注册的政策等等)。

用户们不断地因为优质的用户群体,和这个群体生产的好内容而来。

而从产品壁垒角度来讲,知乎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效应,和更大程度的规模效应。

对社区来说,用户的网络效应是单点放射状的,即知乎内所谓的“大 V”单向输出给他们很多的粉丝们,所以对于大 V 来说,是有一定网络效应留存的,但对绝大多数的长尾用户来说,知乎提供的并不是社交的价值,而是阅读和学习的价值。

也就是说,知乎最成功的点,也是最大的壁垒,其实是他的规模效应。人越多,每个问题就越可能被适合的人回答,就越可能留下和新增好的“知识”,也就越吸引人。

三、知乎、分答和罗辑思维的区别?

同样是当下最火热的“知识变现”的代表,这三个产品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知乎做的是连接人和其背后的知识,最终是一个有内容沉淀的社区。这种产品形态是我最看好的。

罗辑思维其实本质上是电子时代的出版社,之前几年,很多人把出版社线上化,做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把纸质书变为了电子书,但事实上,媒介彻底改变以后,内容的呈现方式为什么不能一起改变呢?

视频、语音、文字等等,各种形式的内容,都是出版物。得到的团队就是电子时代的编辑部,得到的想象空间就是整个出版内容市场。

但是,和知乎比起来,得到目前更像是一个纯自营的团队,延展性不如知乎这样的 UGC 平台。我相信在未来,知乎和罗辑思维在某些层面会有一定的竞争,尤其是头部的“意见领袖”资源和相应的电子出版业务上。

最后,分答是目前为止,我最不看好的一家。

周源曾经对“有无公共区域(社区)的社交产品”做过评论,他说:

我觉得两者在产品设计上最大的不同是,如果情况是“写操作”(内容创造)发生在私人区域,信息想要大规模的沉淀,有目的的生产内容,是很困难的。

知乎就是有公共区域的社区,而分答则是无公共区域的个人变现工具。工具走的是流量的路线,更多是短期的变现,是对流量的收割,那么怎样长期而持久的延续下去,怎样和先天具有流量、用户、又有内容的知乎、甚至是微博等竞争,是分答最大的问题。

四、知乎的盈利靠什么?

作为一个头部项目,知乎最大的不确定性仍然是赢利点,我不认为目前的值乎、知乎 Live 等产品能支撑知乎的 10 亿美元估值。

虽然周源强调的是知识分享,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知乎上的很多内容最多算是轻知识,就是那种让人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变好,但实际有没有卵用并不一定的那类。

很多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像是上课,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是反人性的。

知乎 Live 目前的很多内容最多叫做“分享”,而不是“课程”。但是真正能持久盈利,且能赚钱的,都是课程,尤其是应试教育。这还是因为学习是有部分反人性的因素存在,大多数人学习都需要被督促,被强迫。

所以,考研培训、四六级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公务员培训、IT 职业培训等,这类的教育课程才是市面上最长久而可持续盈利的(K12 除外,因为 K12 的用户和付费是两个群体,所以例外)。

这些培训的共同点是:

1)有明确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事件

2)培训质量和结果可量化

3)明确的利益结果导向

所以,如果知乎真的想凭借 Live 产品持久盈利下去,我会建议从目前的“分享”类别中,分离出一条应试教育课程的路线。不然,“分享”也一样是收割流量的行为,哪怕知乎的内容能够源源不断吸引流量,付费用户的完成率和复够率长期来说也一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除了知识付费,另外知乎应该做却一直没做好的一点就是广告。

所有的社区,尤其是信息流型的产品的主要盈利方式从来都是广告。怎样不损害用户体验,又能做好广告是知乎最重要的一步。比如朋友圈广告,就很好的从损害用户体验,变为了让人期待的产品的一部分。

(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

五、知乎的终局是什么?

我在 暗流涌动的互联网世界 这篇文章中曾经引用过上图,这张图讲述了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

看到徐新投资知乎的消息以后,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同期华创资本吴海燕主导的对“什么值得买”的投资。我觉得这两个案例在本质上有很多共同点。

正如徐新在知乎上的回答中所提到的: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交易相关的大平台已经形成、几乎垄断。如果你做电商,你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比京东好在哪里?你比淘宝好在哪里?而内容的春天才刚刚开始。以前大家买东西图的就是便宜、便宜就是流量入口。现在流量入口是内容,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生活中做各种决策,大家都要看内容。

不论知乎、还是什么值得买,在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那张图中,都位于“该买什么”的位置(不只是买实体商品,也可能是买虚拟服务),这就是内容作为入口的价值。

比如,我现在买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的去知乎搜一下有没有什么推荐。当然,“什么值得买”还提供了链接,可以同时解决“哪里去买”这个问题,就更加的有价值,这应该也是知乎可以探索的方向。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市场上的电商巨头们最缺的都是“该买什么”这一点。甚至可以说,** 看内容选产品这个行为,可能会最终复刻人们线下“逛”这个字的精髓。** 那么同样投资了京东的徐新,是否能牵线让知乎和京东在内容和电商的结合中有更多的合作呢?这会是我特别期待的事情。

最后,再说远些,开个脑洞。

周源在“你如何看待 Google 搜索组更名为’知识集团’?”这个问题下,回答说:

逻辑上,数据、信息和知识是递进关系。 

……

对信息的索引,Google 已经做的很好了,服务器每天还在不停抓取,但是,有些东西搜索引擎索引不了,或者说不是常规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处理的。

如果真的如周源所说,数据、信息、知识是递进关系,那么百度与知乎,是否也是一种递进关系?从信息的搜索,到知识的搜索,在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又会发生什么?

不论如何。要实现这些愿景,无疑,这次的融资应该花更多的钱在升级团队上。十亿美金的估值是开启新阶段的标志,如果运气足够好,通往百亿美金的路也还在前方。

8 月 12 日,知乎宣布完成 F 轮融资,总额 4.34 亿美元。本轮融资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这轮融资距离知乎去年 8 月的 E 轮融资恰好一年,是知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轮融资,也是近两年来中文互联网文化和娱乐领域规模最大的融资之一。

今年可以说是资本相对谨慎的一年,在“寒冬”中,知乎为什么还能逆势快速完成新一轮融资?继腾讯之后,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快手、百度也加入了知乎的战略投资方阵营,这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这恐怕还得从知乎本身的价值,以及战略投资背后的资源协同价值讲起。

“知乎的价值再重估”

今年早前,“深响”曾在《知乎的价值新估:人、事、商业化》(点击文字阅读原文)一文中,讨论过知乎作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当时我们谈到过,知乎在“人”的方面做到了规模与质量,在“事”的方面稳定了社区与知识的架构,在“利”的方面也已经成功开启变现道路,有了可循的良性发展方向。

从这次的投资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把知乎本身作为一个投资标的的价值,放到流量、平台、商业价值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流量价值来看,知乎目前已经是一个有 2.2 亿用户量的大体量全民知识平台了。如果你没那么关注知乎企业层面的动态的话,这个数字或许会有些出乎你的意料——在不少人眼中,知乎还是一个小众精英社区的代表。

实际上,早在 2012 年底知乎就举办了多场关键的内部讨论会议,进行“小众”与“大众”之争。最后,知乎正式决定它将会成为一家“满足更多人需求”的公司。于是在 2013 年,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 40 万攀升至 400 万。 6 年时间过去,知乎现在用户数已超过了 2.2 亿。

到今天,在亿级用户量的体量下,知乎仍然在有鲜明社区特性和高效生产力的情况下,有着很高的增长速度。知乎 CEO 周源在去年的“第五届盐 club·新知青年大会”上就曾透露,知乎二、三线城市用户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年轻用户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知乎上甚至可以看到不少有良好知识素养的 00 后的身影,而他们对于高质量内容的渴望,以及对于高质量社区的黏性,都是知乎未来的增长驱动力。

知乎 CEO 周源在去年的“第五届盐 club·新知青年大会”上

因此,从流量价值来看,已经有了大量优质内容及用户积淀,且还在继续跑马圈地的知乎,无疑是有他独有的价值的。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力行也曾评论表示:“知乎良好的社区氛围,高黏性用户与优质内容形成网络效应,规模化的原创优质内容积累,造就唯一的规模化知识生产与分享平台。换句话说,知乎的护城河依然很深。”

这也就自然而然延伸到了知乎价值的第二个方面:知乎的平台价值。

今天的知乎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知识交换社区”,这源于周源对于知乎的定义:在周源眼里,知乎是一个社区。而一个社区必须要满足大规模、低沟通成本、文化稳定以及目标清晰这四个特点。

而现在,知乎无疑能满足前三个特点:有足够大的用户量,明确的沟通方式,以及独有的文化调性。而在社区整体的目标这一点上,知乎一直有一个明确的“北极星”使命,那就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

而知乎作为实现这一个“北极星”使命的平台,则需要具备服务内容生产者及消费者双方、高效匹配需求者与内容或服务的平台能力。可以看到,知乎在过去的几年中,在生产端做了多次的产品迭代,包括推出创作者中心,让内容生产者的生产门槛逐渐降低,也让内容生产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读者。另外,盐选会员等形式的服务,也让知乎在知识服务平台的定位上走得更远,在“服务”+“平台”的角色上做得更多。

这些新的知识消费场景,也与知乎的商业价值有了结合。 知乎的商业化曾经一度是个“软肋”,外界也一直对其“缓慢”的节奏颇有微词。周源还曾经在 2016 年的一次内部分享中直接怼到:“很多人老是问知乎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不就是赚钱吗?”其实从 2016 年起,知乎就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商业化的问题了。在传统的 banner 广告之外,知乎还上线独立开发的原生广告系统。据知乎公布的数据,2018 年商业广告营收额相比 2017 年同期增长了 340%。

而同时在 C 端,今年 3 月上线的盐选会员,自推出以来规模和付费收入增量都在快速增长,“对知乎业务的贡献十分显著”。知乎副总裁张荣乐曾在专访中对“深响”透露,“盐选会员已经与广告业务一道成为知乎商业发展的双引擎。”广告 + 会员两手抓,两手硬,恐怕说知乎不懂商业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不懂知乎。

整体来看,用户、内容、商业是知乎生态建设的三个核心领域,到今天知乎在三个领域都已经实现了阶段性成就。再从流量价值、平台价值以及商业化价值三个方面来评价,知乎作为一家企业的发展可能性,以及投资价值已经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了。

“投资背后,多方互赢”

知乎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良好投资标的,但在这轮投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快手和百度都是以战略投资的形式注资知乎,未来都将和知乎在资本之外有更多的业务、资源协同。

那么对于这次投资中参与的各方来说,协同合作的业务逻辑又是什么?

首先对于知乎来说,接受快手和百度投资的逻辑自然是很简单的:为了能帮助自身突破边界的资源。周源在知乎上亲自回答“如何看待快手领投的知乎 4.34 亿美元 F 轮战略投资”时提到很重要的一点,今天“单纯依赖 DAU 增长和产品矩阵扩列,并不能保证输赢”。

周源和知乎已经看到了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分发底层的局限:“知乎和快手、百度,虽然产品形态和用户场景都很不一样,但同在一个大的领域中,用户也有相似的地方,大家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以及用户获得高质量内容的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知乎来说,百度 APP 近 2 亿 DAU、每天上亿次搜索请求的流量分发入口,无疑是实现跨越式突破的一个关键。百度进行投资的逻辑也很简单:知乎上 7 年来积累的大量优质存量内容,对于必须要快速打开内容生态局面的百度来说,将是极大的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