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运维不值得终身奋斗:一位 30 年运维老兵的自述

科技发展之迅速,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站在浪潮之巅,求新求快求发展。然而,仍然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最早一批投入运维工作的开路者,是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的镇守者,是与世界接轨,发展中国科技的实践者,是这三十年发展与变迁,进步与创新的见证者。

今天,高效运维社区就采访到了这样一位运维老兵——** 中国银行数据中心生产运行主管张庆龙先生。** 张老师从 1981 年开始进入到中国银行工作,至今共 38 年时间,与电脑开发运维工作结缘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

1984 年 7 月,中国银行总行在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后,作出了开发 B20 会计核算系统的决定,他有幸成为总行开发组的一员,开始了运维生涯,这以后无论是在分行还是到了总行,张老师一致坚守在运维岗位,带领团队不断钻研技术和服务,保持着创新活力。

三十年的运维职业生涯如宝藏般闪闪发光,张老师有很多经验和故事分享给大家,也给年轻人一些指引和启发。

– 1 –

高效运维社区(社区):张庆龙老师您好,首先您聊聊当初进入中国银行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呢?

张庆龙: 我于 1981 年加入中国银行,先是在地市级分行工作,随着科技大集中的步伐,于 2001 年调入总行工作。刚入行那会儿我从事的是银行业务工作,那时候中国银行还是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外汇管理业务还在中国银行,我做了两年多的外汇管理工作。那时候通讯手段非常落后,最新的结算牌价都是靠收听收音机一个一个数字记录的,这在现在是不能想象的。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接触运维工作的契机是在 1984 年 7 月,那个时候距离中央宣布进一步开放从大连到北海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仅仅过去 2 个月时间。

当时中国银行总行抓住了国家进一步开放的重大机遇,除了在业务上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外,在科技上引进了美国宝来公司的 B20 系列微机,通过会计核算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首先实现了全国 100 多家中小分行会计核算的电脑化,这一举措改变了会计核算手工作业的现状,脱胎换骨,这是一个好的起步,为中行培养了许多科技骨干。

我所在的分行,当时是唯一一家试点行。我平时对无线电、电气技术很感兴趣,当总行电脑部决定成立开发组时,就被行里以懂“电”为由推荐参加了开发组,说真的,那个时候电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名词,进入运维行业颇有些缘分和巧合。

中行运维发展变化快变化大,我有幸见证了信息科技大集中的全过程。大集中基本上分为了三步:

第一步先是将全国 1040 个电脑中心首先集中到 33 个省市中心;

第二步进一步集中到了 5 个区域信息中心,分别是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信息中心,后来华北信息中心升格为了中国银行信息中心,继而到现在的中国银行数据中心;

第三步完成了蓝图建设,实现全球逻辑集中。由于工作需要,我于 2001 年从分行调入总行华北信息中心工作,伴随中心一同成长,先后在客户服务中心、安全检查和生产运行等团队担任负责人,进一步扩大了运维视野。

** – 2 –**

社区:从事运维工作 30 余年,一路走来您有哪些感想?

** 张庆龙:** 感想是很多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运维责任十分重大。** 打个比方,运维就像空气里面的氧气一样;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自由呼吸,银行各项业务,银行的日常经营、银行的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安全平稳的 IT 运维,IT 运维是支持、保证业务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如果用两个词概括对运维的坚守,那就是“责任”和“担当”,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 运维情绪的认识。** 从企业主业上看,我们首先是金融工作者;从细分岗位上看,我们是金融科技工作者,这个定位是十分清晰的。我总是喜欢把运维和业务的关系看作是辅车相依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大家虽然分工不同,但大的目标是一致的,必须要服务好企业大的目标。运维的定位是在后台进行支撑,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付出支持前端去拉客户,去拓展业务,赢得利润,这是良好的运维情绪。

** 责任和边界。**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 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虽说运维会有“背锅”的时候,但是给业务部门最直接、客观的感受就是系统的使用感受和稳定,这就不难理解,运维既是后方防线,也是服务窗口,运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摆正心态,正视问题,终日怨天尤人毫无意义。

** 运维行业的变化。** 我个人切身体会,几十年的运维工作中,以小见大,从溪流见江河。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单位系统开发、运行、修改程序和数据等都是一个人在做,甚至还做硬件,以软硬兼施为荣,“重开发轻运维”思想较为普遍。

随着行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严的监管,运维早已走上正轨,运维的理念、手段、管理、监管以及成效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运维能力和水平质的提升非常快。刚刚过去的 724 运维日,是属于我们运维人自己的节日,过去这是不敢想的,所以很自豪!

– 3 –

社区:在职业生涯中,您遇到过哪些困哪或者挑战,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 张庆龙:** 我就分享两件我记忆深刻的事情:1. 推行服务新理念的艰难。

在做 IT 服务管理的初期,培育和推行 IT 服务管理(ITSM)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一是我自己不懂,没有什么经验,只能从业界一些零星介绍 ITSM 理念和 ITIL 流程的文章中去受一些启发,结合实际作一些研究;

二是 ITSM 得到普遍认同也是不易,直到后来业界对 ITIL 如火如荼地推广才得到逐步转变。ITIL 是运维对话平台,当时还是行业标准,后来成了 ISO20000 国际标准,为先进 IT 服务管理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不要小看了“事件管理”“服务台”“服务请求”“客户回访”“值班工程师”等等理念和词汇,当初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下来并流程化,是经过一些争论后才逐渐被广泛接纳的。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必巨。运维发展也是这样的。

2. 网点电脑用电问题带来的压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所在分行集中运行的计算机一连几天发生运行不稳定情况,我深感压力之巨大,几天几夜没有睡觉,那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排查出有 60 多个网点的电力系统保护接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迅速采取措施后系统平稳了下来。这件事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忘不了。

主要教训:

一是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是网络时代必须重视端到端一体化的运维管理,管控好关联影响;

三是不能存在半点侥幸心理,只要管理不到位肯定就要吃苦头。

– 4 –

社区:您认为运维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还需要哪些能力?

** 张庆龙:** 我入行 38 年,多数时间在带团队,很深的体会是我们运维人员除了专业技能外,综合素质特别重要,这是运维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的必要保证。** 沟通能力要强。** 这个不难理解,在工作中要沟通清楚需求,做到听得懂,讲得明,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 分析归纳的能力要强。** 对于问题,要明白重点在哪,要善于总结归纳,技术分析能力随之也会增强,相辅相成的。写作能力要强。

运维要做方案、写报告、定措施,所以除了口头表达能力要好,文字交流也要做好。** 要有学习创新能力。** 做运维一定要有一股子学习钻研精神,不能吃老本,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学习,时刻创新。

** 运维人员要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比如故障的解决,有很多故障你不一定马上能找到原因,但决不能以“偶发”“误报”“应该不再会发生”为托词束之高阁。只要你没查出来,按照墨菲定律,迟早会再发,并且会发生更严重的故障,不能抱侥幸心理。同时,运维人员对于职业的基本素养、职场的基本规矩还是要懂的。

– 5 –

社区:对于运维行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张庆龙:我不习惯灌输什么,还是谈谈个人体会。几十年来总是有人问我运维工作累不累这个问题。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你喜欢做的事情,再苦再累你也不觉得,即便是觉得累,也累得其所。如果人的一生干事创业实行积分制的话,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积分,并且每一分都不白积,经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体会。可能有一些人认为运维工作是机械劳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体会,每次都是慢慢积累经验和能力的过程。

运维工作有苦有乐,选择了运维工作就要从点滴脚踏实地的做起,要充满正能量!

– 6 –

社区:您对运维行业的未来发展怎么看?趋势有哪些?

张庆龙:运维行业必定大有发展,这是由它的职能和价值所决定的,是由与企业主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的。就像人们离不开呼吸一样,只要机器还在运行,只要竞争还在加剧,只要科技还在进步,只要社会还在发展,运维行业就将在广阔空间中永不停歇发展下去,并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快速、持续、稳健的发展,这种发展必定是运维与业务相互推动作用的结果。运维需要持续提升的能力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仍是要解决好进一步提升以强化业务影响管理为基本的前瞻性服务综合能力和水平。

通俗易懂一点,就是说我们的服务影响管理能力需要持续提高,从业务规划、技术前沿、系统部署、管理趋势、人才培养到具体业务营销、运维监控、影响分析、快速服务等都需要前瞻性获知、研究、预判、准备和保障,以极力满足日益创新发展的业务需要,掌握运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谓前瞻性就是,就是在别人意识到问题之前,你已经在分析或者已经解决了,我们要快速创新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眼光要长远,技术要提前研究。各个行业都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 IT 运维中的虚拟化、云平台部署等新的技术和相关管理无不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保障企业主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