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人才、资本,心理医疗市场到底缺什么

“把自己困起来不能说话不能动,系鞋带都会痛哭。头疼、胸口疼、喉管咳嗽到突然闭塞五六秒然后大口喘气,吃不下睡不着、出幻、会突然躺在沙发上心脏跳动到无法呼吸,脑子里总有人诅咒,天天否定自己怀疑自己,自残甚至……”18 年的春节,热依扎被确诊重度抑郁后在微博上如此描述自己的症状。今年 8 月 23 日,作为女明星的她首次公开自己的“患病日记”,决定讲出自己的经历。

得病的何止一个热依扎。

如果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抑郁症”3 个字,时下会出现 4970 万个结果;输入“心理咨询”4 个字,会出现 4850 万个结果;输入“心理治疗”4 个字,则会出现 3090 万个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 3 亿名抑郁症患者,到 2030 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在中国,3.2% 的人患有抑郁症,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仅有 30%,就医率不到 10%。

抢滩心理市场

隐秘而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心理服务公司、机构的涌现。“精神医疗第一股”康宁医院(02120.HK) 作为中国最大的私家精神科医疗集团,其主营业务为精神疾病的专科医疗服务。在中国私家精神科医疗市场占有率为 5.8%,在中国整个精神科医疗市场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有 1%。

凭借扎根前景广阔的市场,康宁医院过往的财报表现也可圈可点。从 2018 年年报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46 亿元,同比增长 11.93%;实现净利润 7497 万元,同比增长 56.72%。回顾过往,公司业务营收节节走高,2014-2018 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7.94%。

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离不开其所处赛道带来的想象空间,康宁医院财报数据亮眼,也体现了前景广阔的市场。如今,亲子心理、情感咨询、情绪解压等诸多细分领域已有无数创业者快速进入。过去五年间,国内已有多家心理类创业公司成功拿到了融资。

据 CVsource 数据显示,心理咨询行业融资事件数量从 2014 年的 6154 件上升到 2018 年的 10256 件,增长率为 66.66%;融资事件数额从 2014 年的 4897.46 亿元至 2018 年的 15739.91 亿元,增长率为 221.4%。可见,心理医疗这个赛道正在飞速发展

但心理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依然无法遮蔽行业问题,前不久在 CCTV2 报道的“心理咨询行业乱象调查”中提到有人 4 年花 40 万高价,想退余款,却被威胁公开隐私录音的现象。当前中国精神医疗服务市场无论从服务供给量还是供给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据悉,自从人社部退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后,我国对于心理咨询师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监管不足,加剧了这个行业的乱象。

“大师”满天飞

精神疾病就像一座高高的金字塔,人们常常关注到塔尖那只占 1%比例的六种重性精神疾病,而其他隐藏分布在塔尖下的几亿人,却常常被人忽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直到病症通过躯体表现出来才意识到其严重性。

22 岁的肖翼在高三那年头晕呕吐、失眠、一度出现胃酸倒流,一开始只是觉得身体不适。而后持续的心情低落才让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认为去医院很丢人,便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去私人诊所接受心理咨询,在持续的半年时间里共花费 3 万元。但他依然觉得没有变好,“本想通过心理咨询去医好自己,却发现并没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本想救自己却陷入一个更大的疑惑。我讲自己的痛苦,她(指心理咨询师)却在讲自己的美满家庭,我实在听不下去。后来居然发现她根本不是专业的,而是“练摊”出身,这让我感觉自己受了欺骗。”

据了解,在过去 15 年的心理咨询行业中,大量非科班出身的“赤脚医生”占据了从业人员的大多数。特别是在二三线和以下城市,公众依然对心理疾病讳莫如深。强烈的病耻感让他们不愿迈进精神专科医院,而是首先选择社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

但在心理咨询市场的供需两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咨询师收入并不高;另一方面,来访者认为咨询费用贵。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等,实行阶梯定价。

某心理机构的市场人员对投中健康说道,“5 年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收费 500 元 / 小时,7 年—10 年以上经验的 700 元一小时,咖位更高的,每小时的咨询费用可以高达两三千甚至上万。看起来单次收费很高,但实际上频次很低,无法批量生产。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来访者会倾诉很多的情绪垃圾,接收的太多,咨询师的心理也难以承受。一个咨询师一天咨询数量的上限是 3 个人,再加上机构抽成、每个月见督导(资深咨询师)的费用,收入并不可观。”

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出现了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因情感问题长期接受心理治疗的姜阳表示称“有一次连续咨询了 4 个小时,我想走,咨询师不让,一直咨询到晚上 11 点多。”

可见,** 市场规模汹涌澎湃,专业人员却凤毛麟角。我国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的持有者早已超过了百万,乍一看,数目庞大。但事实上,有证不等于能从业,能从业不等于正规。** 这个证书掺水量很高,培训几个月就能拿到证书。自从 2017 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认证,目前为止国家层面未曾出台任何心理咨询师考试认证的方案。业内有咨询师拿着所谓的“ACI 美国认证协会注册国际咨询师”证书证明其专业资质,但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平台”上,却查不到有关 ACI(美国认证协会)的相关信息。

央视报道称,曾与 ACI 合作过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透露,“ACI 实际上不具有任何行业资质,它只是一个通过卖证牟取暴利的民间机构,办 10 个证的成本连 1000 块钱都不到。也就是说,只要你想,你也可以花点钱买到这个证书,然后挂牌营业,给别人辅导心理问题。”

和心理疾病的对抗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着不慎就很可能中途失败,而不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扮演了失败的推手。监管、人才、资本、执业自律的多方面提升才是解决患者需求的根本,才是推动心理医疗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