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的微信妙用 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走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无线网:新生一见面就已经成为朋友,互相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甚至知道住在哪间宿舍; 教师能够随时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学校可以更高效地下发通知……首师大以微信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它涵盖数字校园、财务信息、教学服务、数字图书馆、夏晨驿站、微信迎新、移动办公等各种功能版块,不仅仅是一个应用,而且是帮助师生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更是连接心声的渠道。

  迎新活动因为有了企业微信号的“迎新功能”而变得井然有序,充满乐趣; 而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想多认识朋友的大学新生。对首师大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主任胡迎宾来说,这一定是个意外的收获。但正是这无心插柳的“壮举”,让同学们感激万分;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意外,生活才会消解枯燥,变得灵动有趣。或许,这就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意义,通过连接让生活更美好,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首都师范大学 (简称首师大) 的校园古树参天、郁郁葱葱,师生们在这里享受着智慧校园带来的种种便利。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2016 级学生张琦在报道第一天就关注了首师大企业微信,“班级群聊”让他提前和同学建立起联系; 因为系统中有照片和同学的基本情况介绍,他在开学前就已经认识了每位同学。

  教务处郑建峰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按照系别逐一发送诸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的通知了,利用首师大微信企业号,发布瞬间就能通知到所有学生,根据阅读点击量还可以掌握学生的知晓情况……

  首师大的数字校园建设以微信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做法推出后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师大建于 1954 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因校址分散,学校素有“八大处”之称,其中六处有在校学生,这给校园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心,这支由 13 人组成的团队却书写出首师大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数字时代,人人离不开网络,时时需要网络。它类似阳光、空气一样的存在,常常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存在,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正常是常态,一旦断网则怨声载道,电话都会被打爆。”首师大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主任胡迎宾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感慨到。


首师大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主任 胡迎宾

  数字校园建设中心是首师大信息化建设机构,成立 15 年来,以“宣传首师、信息服务、资源共享、辅助管理、支持决策”为指导思想,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中心下设网络部、信息部、资源部、技术支持部、良乡部和综合办公室。这是首师大全年无休、为数不多的几个部门之一,“连年三十都要求有人值班,”胡迎宾说。“责任最重,收入最少”是对数字校园建设中心最真实的写照,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但这并不影响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酸苦为主,默默无闻。”胡迎宾用这 8 个字概括从事信息主管工作的感受。尽管这样说,但笔者还是从他的眼中读出了他对工作的“痴狂”。尤其是在讲解首师大微信企业号的设计初衷、功能和应用反馈时,举手投足都洋溢着喜爱和骄傲,一一演示,娓娓道来,满足感溢于言表。
** 三个引以为傲 **

  在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胡迎宾的“痴”显得有些不和时宜。同是从首师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工资只有去企业工作的同学的三分之一,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动摇他搞好首师大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不“痴”心于怎样才能收入倍增,只醉心于怎样才能为师生服好务。

  担任首师大信息化部门主任 8 年,将近 3000 个日日夜夜,胡迎宾见证了首都师范大学新信息化的点滴变化和不断成长。他颇为自豪地说,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首师大有线网网口数量达到 41000 多个,规模在北京市属高校排在第一梯队。校园实现了无线网全覆盖,AP 数量在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第一。无线网建设项目至今已经持续五年,无线网现已全面覆盖首师大的 6 个校区,无线网 AP 数量达到 8700 颗,与其他高校相比遥遥领先。目前,无线网为全校 3 万多名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每天接入无线网的师生人数约为 2.5 万,每天约有 3.5 万个终端保持在线,师生用手机观看电视直播时,可以在校园内随意走动,直播都不会出现卡顿现象。无线网稳定、优异的表现在首师大的迎新、校运动会、校庆等诸多大型校园活动中尤为突出并广受好评。

  第二,首师大网络出口带宽在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第一,也位居北京市高校前列。今年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与北京联通和北京电信进行磋商,在不增加经费的前提下,两家公司同意为学校扩充网络出口带宽共计 1.8G,使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了 8.9G(联通线路 6G,电信线路 2.5G,教育网线路 400M)。

  第三,首师大数据中心在建设时使用冷冻水降温技术,这在北京市高校中还是首家。这样绿色、环保和节能,完全满足 PUE 数值低于 1.4 的要求,能耗较低。胡迎宾介绍:“从每年的 11 月份到来年的 3 月份,数据中心可以不使用室外制冷机,完全靠室外温度就能达到降温的目的。”

  据悉,首师大数据中心机房位于主楼地下一层,总面积达 660 平方米。通过 Cisco USC 服务器、IBM Power750 小型机、华为 Oceanstor 18500 存储实现高性能、虚拟化应用服务器群和数据库服务器群,满足智慧校园公共数据平台和各应用系统的部署,并在北一区建有备灾中心对数据中心数据实现保护。

**  “情怀”驱动下的创新 **

  另一件让胡迎宾引以为豪的是首师大微信企业号的开发与应用。“2015 年开始设计,逐年添加功能,边用边完善。”胡迎宾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在 2017 年 6 月进行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的实地调研时指出,首师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扎实,微信门户贴近学生的使用习惯,许多应用很有特点,接地气,在北京市高校乃至全国高校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胡迎宾看来,和 App 相比,微信企业号无论是开发还是使用,都具有优越性。“App 开发成本更高,需要同时兼顾 Android、iOS 和 PC 端三个版本; 微信企业号只需要一个版本,因接口较多,开发相对容易,而且很好地解决用户粘性问题。”

  首师大微信企业号涵盖了数字校园、财务信息、教学服务、数字图书馆、夏晨驿站、校园生活、微信迎新、移动办公等各种功能版块。拿微信迎新举例,微信企业号就设有“通知公告”、“班级群聊”、“我的校园卡”、“我的宿舍”、“我的报到流程”等多种功能。往年,学生必须要打开电脑,浏览新生公告,查阅相关信息。现在只需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加入首师大微信企业号,便可在手机上收到学校推送的最新消息和迎新指南,不管身在何处,消息触手可及。

  这不仅仅是一个应用,而是帮助师生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更是连接全校师生心声的渠道。

  胡老师发现,在企业微信号中,新生们提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仅靠老师根本回答不出来。比如“宿舍床位尺寸是多少? 褥子应该做多厚?”“学校附近有什么特色小吃?”于是他想到了个“妙招”——设计一款招募新生微信群聊志愿者程序,面向全校招聘志愿者,请志愿者加入新生班级群,让志愿者为新生解惑答疑。

  胡迎宾 16 岁离开家去安徽师大读书,这是他第一次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始集体生活,心中难免忐忑不安。父亲送他到学校后就离开了,他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瘦弱的背影,感慨万千。一阵阵酸楚涌上心头,孤独感仿佛将他吞噬,不知所措的焦虑挥之不去。“我一生难忘那一刻,一想到我们的新生也会有这种迷茫和无助,我就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在这种情怀的驱动下,胡迎宾在首师大微信企业号中设计了“班级群聊”功能。据介绍,“班级群聊”让新生们到校前就能和同学建立起友谊,消除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新生还可以更换“我的校园卡”中自己的照片,首师大会采用同学们上传的照片来制作校园卡,做到人性化管理。“我的宿舍”为各位新同学第一时间推送了宿舍信息以及舍友照片。“我的报到流程”更是详细注明了新生报到需要注意的每一步流程。

  记忆中那种新生背着行李在陌生校园里茫然无措的场景将永远成为历史,这让胡迎宾倍感欣慰。他说:“基于微信设计的应用解决了用户的粘性问题,可谓一劳永逸。首师大师生均已养成每天登录微信企业号查询校园资讯、当天课程安排以及各种信息的习惯。”

  以往麻烦又混乱的迎新活动因为企业微信号的“迎新功能”而变得井然有序,充满乐趣; 而这也极大方便了想多认识朋友的大学新生,有的新生就是通过这个“交友神器”,找到了未来的“人生伴侣”,省去参加“联谊会”的麻烦。对胡迎宾来说,这一定是个意外的收获,相信这绝对不是他设计此应用程序的初衷,但正是这无心插柳的“壮举”,让同学们感激万分;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意外,生活才会消解枯燥,变得灵动有趣。或许,这就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意义,通过连接让生活更美好,更值得期待。

  2015 年上线的“夏晨驿站”板块,更是成为同学们的贴心小秘书。“消息布告”和“活动课选”功能使同学们不再错过每日的校园活动;“快速选座”和“掌中抢票”让同学们告别一票难求与占座烦恼;“高效签到”和“各式抽奖”让同学们能够尽情享受多彩的校园时光。“留言墙”写满了同学们对首师大的眷恋,将要毕业的学生能在这里找到回忆和欢笑,这是另一份青春的纪念。

报道注册:人工智能大显身手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识别、知识管理等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信息技术疾步迈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发展迎来了新纪元。

  无论是点开首师大的官网,还是企业微信号,在屏幕右下方,你会看到“机器人客服”的小图标。点开小图标,“首师智能客”会向你发出关切的问候:“您好,我是首师大智能客服,有什么问题就问我吧! 很高兴为您服务!”“首师智能客”就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嵌入到网站和微信后台程序中,实现智能回复,解决访问者的难题。

  此外,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开学注册的系统中。微信公众号活力调频对“人脸识别报道注册系统”做了详细报道。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注册系统变得更智慧,注册更快捷、高效,安全性更高,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报到。从指纹识别到人脸自主识别,无人服务的注册传奇正在上演。据了解,在人脸识别系统开启的两天共计 26 小时期间,系统完成了 11851 人次的注册报到任务,平均每人注册报到时间缩短到了不可思议的 20 秒之内。

  胡迎宾只需调取后台的数据,便对报到当天的情况了如指掌。例如 2017 年 9 月 2 日、3 日上午 8:00 到 11:00 的报到人数达到了最高峰的 4391 人次,占报到总人数的 37.57%。同样,在 2018 年 9 月 8 日、9 日上午 9:00 到 11:00 两个小时依旧为最高峰,达 5785 人次,占报到总人数的 48.59%,看来每年大家都很想在系统开启的第一时间完成报到注册啊!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数不断下降,2017 年 9 月 8 日晚上 21:00 到 23:00 两小时内总报到的人数仅有 131 人,而 2018 年这一时期报到人数不足 100 人次,仅有 63 人。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明年报到的高峰,以便于老师和同学们更好地安排注册工作。

  在数字校园板块中,人工智能技术也有用武之地。原来是请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人工比对,对提交申请换校园卡的同学的照片进行审核,审核一致后,批准可以替换,现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准确性,更缩短了换卡时间。

**  硬道理:评测出真知 **

  做选择时,知名度和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实地测试才更具有说服力——这是胡迎宾认准的硬道理。2012 年决定建设无线网络时,胡迎宾先做了一遍摸底调查,把所有的产品进行比对,最后筛选出功能较强大、性价比高的三款,放在图书馆做现场测试。“当时选择了一间能容纳上百人的阅览室,设置好三款无线网,让同学们分别试用,并填写调查问卷,回收了 80 份有效问卷做统计,最终选出合适的产品。”

  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的运用,而数据的积累是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基石。目前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除了系统不相容外,更重要的是背后利益的博弈。在胡迎宾看来,数据背后隐藏的利益成为数据公开的绊脚石,进而拖慢了数据共享的步伐。“只要政府下定决心推动数据公开和共享,精准辅导、人物画像、科学决策、与教学深入融合等都不再是问题。”

  2018 年 7 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简称《行动计划》),指出到 2020 年建成新型“互联网 +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胡迎宾指出,《行动计划》将“两新一融合一提升”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两新”是指建立新型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一融合”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提升”是指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接下来,首师大将认真落实《行动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

  工作之余,胡迎宾比较喜欢打羽毛球,每周都要打,还喜欢游泳和健身。“一周游 1—2 次,每次游 5—10 圈,以蛙泳为主。”CIO 的工作是繁重的,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运动无疑为他注入活力和灵感,使其能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最佳的状态。

  采访结束前,胡迎宾谈到了做好信息主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教育信息主管既要懂 IT 技术,对机房建设、软硬件、网络、数据中心等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前沿技术及应用,还要对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教育信息化有其特殊性,其理念和需求总是随着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高校应用系统比较多,比如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横向与校内其他应用系统,纵向和北京市教委的应用系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对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理解深刻,才能设计开发出灵活易用的系统,支撑学校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信息主管要与时俱进,把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到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中。”

  采访结束了,但胡迎宾的工作还在继续,首师大的信息化建设还在继续。未来,期待师生们的温馨故事继续上演,期待首师大在信息化建设中呈现更多的精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