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大幕拉起,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动能接续
1、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1.1. 概念
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商业层面重点对交易端进行了改造,互联网对商业企业的渗透主要停留在销售渠道、支付手段等交易层面上,但对商业企业后端供应端的影响还很小。而产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在这个层面的引申,借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以及网络优势,使产业链内部各企业、各环节数字化,每家企业都将变成信息驱动型企业,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互联,重塑企业自身和整条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链内部效 率和对外服务能力。
产业互联网使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终端之间通过信息网络、数据流联结实现了无缝合作、资源整合。传统产业链上游、下游、合作企业将因数据信息的智能联结而形成垂直行业整合一体化的基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界限将更加模糊,垂直分工则更加明显。也就是产业链的块状特性被弱化,而条状特性将放大,垂直产业链成为主 流。
产业互联网所面向的是“供给侧”百万亿级别的市场,只要有机会通过技术、数据 提升产业哪怕 1% 的效率,那就是万亿级别的机会,因此产业互联网面对的市场将比消 费互联网更加广阔。
1.2. 产业互联网与其他互联网概念的区别
1.2.1.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
1) 服务对象由 C 端延伸到 B 端企业。
2)BAT 企业与产业的关系是赋能而非颠覆。产业依靠互联网赋能而实现转型,主 体是产业而非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扎根各产业垂直领域,需要更加专业的行业积累和业 务理解,因此很难出现 BAT 三分天下的局面,产业互联网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细分领域 龙头企业。
3)产业互联网需要长时间的精耕细作。过去依靠资本驱动的模式不复存在,未来 将通过内生增长、改善自由现金流和利润脱颖而出。
4)产业互联网是一整条产业链上的创新,而消费互联网往往只需要集中在一个点上的突破。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互联网化,也需要对企业外部相关者、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互联网化,需要从研发、生产、交易等所有环节的渗透,提升效率,优化资 源配置。
5)战略定位不同。To C 时代,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通过有效连接来打破信息不对称, 而 To B 的核心价值是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商业盈利。
1.2.2. 产业互联网与企业互联网
企业内部互联网化是通过在研发、生产、交易、流通和融资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通和新技术应用,从而达到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产业互联网则是站在整个产业链视角,进行痛点的分析和资源的整合,通过分享经济模式为全产业提供普 惠式基础设施,为整个产业带来深层次的变革。
1.2.3. 产业互联网与行业互联网
行业互联网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的互联网化,比如服装行业互联网、物流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等。这是一种水平式的连接,而产业互联网是垂直式的连接。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生态互联网,是行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尽管行业间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满足而展开的,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圈。
1.2.4. 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 +
互联网 + 侧重企业的外部链接,通过链接将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快速传递给消费者。 企业生产或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连接,销售给客户,即 B(企 业)2B(平台)2C(消费者)模式。依然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的思路便利交易端, 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但这依然是供给主导的模式。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 +”的延伸和深化,企业内外部的链接都聚焦,目的是实现 由需求主导的 C2B2B2C 闭环(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解释这一模式和商业变化),由客户(C) 发起个性化诉求,再由平台(第一个 B)进行分配,交由企业(第二个 B)进行生产或 服务,最后将最终的产品或服务交到客户(C)手中。产业链实现柔性化生产,低成本 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不产生存货挤压,整条产业链中的企业各司其职,分工 高效。
但若要形成这种闭环交易形式,产业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与影响就要比“互联网 +” 深得多,为了深入研究产业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链的机制,我们需要对商业模式的变迁 和互联网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2. 产业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重塑
2.1. 互联网对于商业的影响在逐步加深
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的连接,形成了消费者网 络。互联网 + 将连接扩展到企业,形成了人与企业的外部连接,使得企业的商品与服务 能够快速传递给用户。产业互联网进一步将连接从广度上扩展到不同产业内部的企业间、从深度上纵深到企业内部,使得企业可以围绕用户需求重新组织要素和生产运营模 式,更有效地实现供需匹配,目的是实现 C(消费者)2B(平台)2B(企业)2C(消 费者)的闭环,带动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成本。
互联网对于商业的影响其实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加深在商业中的渗透,使商业的 发展朝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商业模式演进。B2B、C2C、B2C 原本只是简单的撮合成 交,互联网只起到连接的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但随着互联网对商业影响的深化,互 联网开始对商业实现赋能。例如互联网 + 下的 B2B2C 模式,其本质就是 B2C,之所以突 出中间的 B(平台)就是因为互联网不再仅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平台具有的 资源,帮助其更高效的获取客户,更高效的进行经营。
以淘宝为例,现在的淘宝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双方的连接器,更是一个社会化协同的大平台。平台上即使是一个非常小的卖家,都也可以在线同时和几百个服务商合作,只 需要有一个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链接,就能调动相关的数据和相关的服务。相 关的服务可以包括打通微博这样的社交渠道、蚂蚁金服提供的金融服务后台、旺旺的工作流以及各种营销产品。所以互联网对于商业的这种纵深所产生的价值要比仅仅作为连 接平台大得多。
2.2. 互联网对商业渗透的越深,商业的效率就越高
商业渗透的加深实际上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最初的交易撮合平台,到不断往企业内部流程、供应链、物流、营销、金融、云计算等层层渗透,互联网对商业的渗透在阿里巴巴的生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国内电商发展史上,阿里不乏 竞争对手,但为什么像新蛋网、1 号店这样的互联网电商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阿里、 京东却如此成功,拼多多却又怎么会异军突起呢?这与各家企业运用互联网在商业上的 渗透程度具有很大关系。新蛋网、1 号店始终是个撮合交易平台,几乎没有对商业层面 进行更深的渗透,而京东则打造了物流体系,并建立了金融服务,拼多多则在生产端对供应链进行了改造。所以互联网对商业的渗透程度是竞争优势的体现,渗透的越深就能 产生越高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对用户就能产生越大的粘性。
2.3. 传统工业化大生产的互联网思路——如何把产品卖到客户手上
互联网在传统商业中逐步深化,由原来的仅仅降低信息不对称到深入商业的流程,但依然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路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满足的是用户标准化的需求,本质上仅发挥渠道的作用。其前提是企业已经找准了客户的需求,互联网只需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高效的将产品递到消费者手中即可,对于客户需求的关注、对 于产业链本身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向来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
实际商业运行中,企业与客户是单次的接触,在产品的销售环节结束之后,企业和客户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系。企业不知道客户是谁,也很难获得客户使用产品或服务之后的体验和想法,当然这些也绝非是通过问卷或访谈可以获得的。而上游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只是交易的关系,各企业之间具有封闭的边界,下游实时和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及时传到给上游,即使可以,上游也可能因规模化生产的成本限制而难以满足。等等这些一直是抑制商业效率提高的主要问题,而产业互联网模式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解决方 案。
2.4. 产业互联网思路——需求来定义供给
产业互联网从根本上讲,是实现消费者和产业链的数字化,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供给定义需求的商业模式。智能终端分布在企业内部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数据呈现,而消费者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会产生用户画像的相关信息,通过将相关数据实现在线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就能实现实时互动。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和整个产业链的运作就能实现相互的打通,消费者的需求和对产品与服务的态度会以数据的形式源源不断的传到相关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作出调整并进行实时反馈,这样产业链相关企业就能实现高效的协同,相当于以一 整条产业链之力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以上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基本运作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需求定义供给的商业模 式,也即 C2B2B2C 的生态闭环,这实际上包含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C2B)和产业链 自身的协同(B2B2C) :
1)用户需求是逻辑的起点,B 端基于 C 端的实时需求做出优化反应,为 C 端提供 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消费升级,即 C2B;
2)B 端通过产业互联网赋能解决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通过构建产业链生 态等新型组织形式协同化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即 B2B2C。
2.4.1. 产业互联网的目标——C2B 模式
当前,用户需求在逐渐觉醒,用户消费日趋理性,不再仅以“低价”作为主要考量, 体验性的功能、内容、服务成为人们消费价值的重要甚至是主要部分。尤其是 90 后、 00 后等新生代,对个性化差异化推崇之至。
C2B 模式是由客户需求驱动的商业,客户以主动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的身份来定义 产品或服务将会是什么样,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单向的价值传递逐渐变成了双向的价值协同。企业会建立起与客户的持续互动,用户的需求实时反馈给厂商,厂商在此基础之 上,通过不断的运营来迭代优化对客户的服务。
2.4.2. C2B 的构建前提:核心业务的在线化
C2B 要求企业必须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能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在线化,将离线 的产品变成在线的服务能力。在线化并不仅指在网上出售,而是将产品和服务的流程与用户的数据打通,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关系,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其态度、使用习惯、体验等都会自然而然的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并进行反馈,这种数据才能优化算法,成为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与更新的源头。这样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过去的基于“猜测”的预判转为基于“观察”和“倾听”,用户至上成为企业的基本出发点。这 就是需求层面的信息技术化所能带来的改善之一。
在智能化的供需配置支持下,企业能够快速洞察不同用户群同类需求的特点及趋势,从而指导企业调整内部生产运营提供匹配的供给,甚至借助互联能跨产业获取生产 要素来更好地满足需求。
所以 B2C 和 C2B 并不仅仅是字母顺序的颠倒,这里面蕴含着对整个商业逻辑的根 本性颠覆,是从传统的供应链走向网络协同的一种全新的基本模式。
2.4.3. 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是 C2B 要通过 C2B2B2C 完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的 C2B 模式有一些初级的雏形。戴尔通过直销网站实现了用户先定制方案, 后再组织生产;在尚品宅配家居网,用户可以深度定制属于自己风格的家居产品;上汽 集团的 MG5 极客版汽车也是如此,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配置、座椅、系统、 保险、车贷,甚至语音助手对主人的称呼等等。众多企业纷纷以这样的 C2B 模式来满 足用户的需求。但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方案依然不是在线化的方案,仅仅是产品的单次销售,没有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关系,无法通过后续的反馈来维持对用户的持续服务。
但是,当一个网络发展成长后,会自然地向外扩张,导致整个经济网络化的进程同步加速。当前台的应用都互联网化,自然会带动从制造到采购的全链路的重构。比如在服装领域,要想进一步做到个性化服务,其实制约不是在前端,而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包括布料的采购、布匹质量的检验等很多环节还完全是离线的,这些环节都会逐步在线 化,被并入一个协同网络,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C2B 模式之所以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在线化上,因为个性 化的定制与企业规模化的生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如果厂商需要为个体制作一个特定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功能复杂的定制,其成本之高是一般 企业无法承受的。所以,产业互联网模式才有了 C2B2B2C 的后半部分,既然单个厂商 的力量难以完成,那就通过产业协同的力量来实现。当前市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 B (平台)2B(企业)2C 的模式,按照行业术语,被称为 S2b2c,这种模式创新实际上 是 C2B2B2C 的过度阶段。
2.5. 产业互联网的当下——S2b2c 模式
2.5.1. 什么是 S2b2c 模式
S2b2c 中,S 是指供应平台,这个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 很多小 b 借助供应平台 S 的赋能对 c 进行服务。整个服务是通过小 b 和 c(客户)的紧 密互动而驱动,小 b 的核心价值是完成对客户实时的低成本互动。小 b 的天然能力在于 与 c 的关系,由于标准化的能力不足(包括供应链、品牌和营销),他们无法期待大规 模获客,只能深耕与用户的关系,手段无非是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以及与用户的深 度互动,所以很多小 b 与用户有情感连接,类似社群的关系。S 是一个重构了的大供应 平台,能大幅提升供应端的效率,帮助小 b 完成针对客户的服务。所以这样一个模式下, S 和 b 一方面低成本实现了和用户的实时互动,一方面又通过规模化的能力满足了 c 端 差异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c 是指客户,并不仅仅是消费者。
传统的加盟是工业时代的逻辑,核心是标准化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加盟商是附 庸而不是独立行事的小 b, c 也是因品牌而来,不是因加盟商的个性化特质而来。而 S2b2c 是赋能关系,并不是传统的加盟关系,小 b 提供的是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c 也是因它 们的个体特质而来,S 和 b 是协同的关系而不是管控。S2b2c 模式的最大创新是 S 和 b 共同服务 c。
2.5.2. S 和小 b 共同服务 c 的两层含义
1)当小 b 服务 c 时,必须调用 S 提供的某种服务:S 不仅仅提供某种 SaaS 化工具, 还必须基于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提供某些增值服务,才能帮助 b 更好的服务 c。例如 S 的规模化供应链可以降低小 b 的采购成本,或者大部分数据智能产品对小 b 很有价值, 但基本上只有 S 才能提供,因为目前专业的门槛和投入都很高。
企业以往无论大小,都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结构不仅 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也常常会因为公司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面临生存险境,对小 b 而 言尤其如此。而在产业互联网模式下,通过 S 的赋能,小 b 将会成为只有核心部门的新 物种,借助平台的力量发挥它们最擅长的能力。于是,这种模式就更适合提供复杂和多 元化的服务,例如家装(土巴兔)和教育等。
2)对于 S 来说,小 b 服务 c 的过程对它必须是透明的,也就是 S 能参与并能给予 实时反馈,来提升 S 对小 b 的服务。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小 b 服务 c 的过程要实现在线 化;其次,S 和小 b 要通过在线化、软件化,实现自动协同,更好的服务 c。例如,S 给微商供货,但完全没有参与微商服务 c 的过程,那么 S 就不能提供更大的价值,这就 谈不上 S2b2c。
2.5.3. 产业互联网 S2b2c 模式的价值模型
S2b2c 模式的核心是 S 和小 b 共同服务 c,这个模式可以拆解为两个层面,如下图 所示,纵轴是 S 对小 b 赋能的广度和价值,横轴是小 b 对 c 服务的深度和价值。这两个 维度就是判别一种 S2b2c 模式能创造多大价值的关键,在坐标系越往外的位置,说明模 式创造的价值越大。
我们接下来逐个层面探讨这种价值创造:
2.5.3.1 S 对小 b 赋能的广度
S 对小 b 的赋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根据赋能实现的难易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分析 如下:
1)SaaS 化工具
平台对小 b 的赋能首先就体现在 SaaS 工具的赋能上,基于成本的考虑,小 b 很少 自建信息系统工具,SaaS 就是相对低成本的选择,小 b 借助 S 开展业务,首先就需要 SaaS 服务对其以支持。如大家中医给医生提供的在线工作室,大搜车给经销商提供的客 户化工具,微盟在微信上提供的 SaaS 化服务等。
但仅仅提供 SaaS 只能被称为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产业互联网,还需要以下几个层 面的赋能。
2)资源的集中采购
小 b 不具备大企业的供应链资源或者是供应链的谈判能力,而产业互联网可以将 S 的优势供应链资源共享出来,帮助小 b 向上游供应商采购,获得优惠的价格和服务。然 而,要完成集中化采购,前提是 S 和小 b 已经实现了在线化的支持,以实时获取小 b 对 公共服务的需求。
例如小型零售商原本没有机会销售新车,但利用大搜车平台,可以获得以前没有的新车销售资源。这样大搜车与零售商不再仅仅是软件服务商和使用者的关系,整车厂也 因此会大大提高用户覆盖率。
3)共同品质保证
由于 S2b2c 模式满足的是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那么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把控就必须建 立在用户高效反馈和产品溯源的基础之上,这还是数据链的打通和核心产品的在线化。
4)网络协同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通过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如果说农业时代自给自足、村社范围简单交换的经济范式可以用“点”来描述,那么“线”或许就是工业时代经济范式的典型意向——流水线、供应链、产业链。到了万物互联时代,产业互联网范式最根本的特质就是“网”——开放的网络结构、自由的多元协同、分布式的自组织体系。人类社会千万年来,个体大脑的进化程度十分有限,但社会在快速发 展,原因在于人类的协同能力在迅猛发展。
商业世界里,网络协同正在取代工业时代相对封闭的体系(如传统的供应链体系), 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合作范式。
在 C2B2B2C 模式中,不同的 C 提出不同的需求,而 B(平台)能低成本的满足这 些需求的前提是平台上协同了众多的上游产品或服务商。所以 S 的价值就在于其实现了 多么深度和多少小 b 的协同,协同的深度越深、服务的数量越多,价值就越高。云集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数据智能
数据智能的本质是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和传统的 BI 完全不同。大多数企业都 会有 BI 部门,用来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但核心的服务人群是高层管理人员。而 数据智能强调的是运营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比如每天上亿人到淘宝购物,每个人看到 的商品都不一样,这么复杂的决策只能由机器来完成。
当然,想要让机器取代人进行决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云计算和大数据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云计算,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极低的成本存储和计算海量数据;而正因为有了处理大数据的需求,我们才会对云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推动了整个数据行业不断高速发展。但想要让云计算和大数据真正创造价值,背后 还需要“大脑”的支撑,也就是算法。
而 S 本身就是在线的服务模式,其对于小 b 的支持,小 b 对于 c 端的服务都是可以 数据积累下来的,有了数据的积累,S 就可以给小 b 提供数据智能的决策支持。
上述就是 S 对小 b 赋能的 5 个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案例还处在第一和第二层面上, 所以即使是 S2b2c 模式也处在发展的早期,可见要真正实现 C2B 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2.5.3.2 小 b 对 c 服务的深度
在市场格局比较集中,大企业占主导的产业中,传统小 b 是很弱小的,小 b 与 c 的 连接也较弱,需要 S 的赋能才能在行业中发展壮大(例如云集)。而绝大部分的大 B 很 难把自己建成“大中台,小前端”这样更先进的组织方式,“大 B2C”虽然有很多对自 己运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优化,但是它们很难在根本上完成自己的业务升级、内部组织 的重构和原有管理逻辑的根本改变。所以绝大部分的现有“大 B2C”很难直接升级到 S2b2c,这就是小企业借助 S 切入市场的机会。
而对于本就比较分散的产业而言,通常是因为客户的需求本就比较差异化,这样的 领域以小 b 直接服务 c 为主,行业基本没有大的玩家,非常松散,这样的产业通常小 b 与 c 的连接就更为紧密,在这样的行业中,平台可以提炼出更多的基础性和标准化的能 力,从而对 b 的赋能也就越多,更容易促进小 b 与 c 连接的深化,对 c 端的服务介入的 也更深。如土巴兔,装修行业本身就很分散,一般是小 b 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在自营业 务无法规模化壮大,业务进入瓶颈后,土巴兔在 2017 年开始调整为 S2b2c 模式,开始 和装修公司建立多维度合作关系,共同服务消费者,这样的模式小 b 对 c 服务的深度就 更深。
2.5.4. S2b2c 模式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一个 S2b2c 模式能创造的价值大小就在于 S 对小 b 和小 b 对 c 赋能 和服务的深度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在线化的程度越高,S 对小 b 的赋能层次也会 提高,但小 b 与 c 之间的服务关系具有天然的行业属性,有的行业本身就是差异化需求 占主导,这样小 b 与 c 的服务关系就越深,S+ 小 b 对 c 的价值就越大。
S2b2c 的意义在于其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第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商业模式,一方面开始 以 c 为核心,因为小 b 需要实现和 c 的实时互动来显示自己的价值,而产品和服务要实 现在线化数据化才能实现实时的交互,另一方面通过 S 平台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把原来 线性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重构,形成了一个上游的协同网络,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 能演化出下一步更加创新的 C2B 模式。当然,对于很多复杂的服务,小 b 的价值长期 存在,因而 S2b2c 很可能是一个长期有价值的模式。
2.6. 产业互联网对商业的变革
基于我们以上的分析,产业互联网将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形式、运营模式、组织变革 等产生重大影响:
2.6.1. 产品再造
1)产品服务化
在实体产品方面,产业互联网促进了产品以需求为核心进行改进。客户通过购买产品会与厂家建立直接的联系,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想法都会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双向反馈,厂家收到反馈的结果,一方面进行产品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回应。例如汽车上各个主要部件装有传感器,一旦某个部分出现问题,数据就会反馈给厂商,厂商就可以给客户提供更换服务,这样原来只是一次性的产品交易, 就变成了持续性的服务。传统企业要习惯互联网企业的“销售产品是服务的开始”。
2)服务智能化
比如淘宝的千人千面,不同的用户会看到适合他的不一样的内容。服务智能化就是要求厂商要智能化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厂商面对的用户是大量的,人工化的处理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体验,也会推高运营成本,所以产品走向体验的服务过程中, 需要充分实现数字化、软件化,用数字和软件来满足智能化的要求。
2.6.2. 智慧运营
通过技术支持,以数据为原材料,以算法为机器,将传统企业的运营信息化,也就是流程在线化。其中包括基础工作流程、创新导向、人机协同、营销策略、库存管理、 物流配送等等,直至传统企业高层战略决策和日常行政管理。传统的 ERP、CRM、HRM、 FMS 等系统本身是割裂的,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环境下,注入数据和算法,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运营与管理转型。
2.6.3. 组织进化
产业互联网要高效运行必须实现参与者的高度在线化,网上的企业各司其职,只需保留核心部门,这样才能以产业链的形态达成柔性化生产的目的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所以过去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会扩展为整个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传统企业的企业边界非常清晰,员工就是员工,客户就是客户、供应商就是供应商。但在产业互联网,企业的边界将会变得模糊,这样更有利于客户对企业生产端的参与。无数的人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注入企业,并成为创新产品天然的消费者。所以,当企业自身的产品线成为一种底层能力,那么无数的客户与员工将成为这种底层能力上的内容创 作者。
2.6.4. 基础底层能力
产业互联网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以数据作为基础资料,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综合信息技术集成的一种底层能力。这种底层能力的根基是传统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这种底层能力,将传统生产和服务方式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将所有的流程都以可视和量化的方式进行反馈和处理,使服务能力得到大大的延伸。通过开放平台形成广泛的数据连接,产业互联网就成为了可以 自我进化的生态体系。
3. 产业互联网的结构特征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经济,由行业中广大的参与者 共享平台 S 所赋予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商业的结构将更偏重于垂直化,如下图所 示。
产业互联网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3.1. 一层基础设施——巨头的游戏
BAT、华为、移动、电信等都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级基础设施,因为他们提供了云 计算、通信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等基础性服务,这类服务具有非常强的规模经济,需要非常大的资本投入,因此是巨头的游戏。基础性服务对行业属性的区分不明显,组成产业互联网的所有细分产业都要建立在这些基础性服务之上,是构成产业互联网的 基础设施。
3.2. 二层基础设施——细分领域出龙头
二层基础设施其实就是 S2b2c 中的 S,即产业互联网成熟形态 C2B2B2C 中的第一 个 B——平台。根据前文所述,平台会根据细分领域的不同为行业内从业者提供集成性 云服务、大数据、供应链资源等一系列能力,对行业参与者实现赋能,因此才成为细分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这些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属性,所以平台必须要深耕产业。正是因为组建平台需要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业务理解,产业互联网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出现三家巨头垄断的局面,而会出现诸多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这些公司也被称为产业 互联网中的骨干企业。
3.3. 行业参与者——组织结构精简化高效化
以往公司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组织形式,但对于小公司来说,这样的结构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也常常会因为公司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面临生存险境。而产业互联网可以将平台的优势资源共享出来,为小企业提供服务,如供应链资源。这样小企业只需要保留核心的部门,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运作,即使很小的业务规模也能享 受平台规模化采购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4. 产业互联网的崛起: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动能接续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效率成为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新兴产业面临流量红利的终结,急需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于是二者一拍即合,产业互联网就是传统与新兴产业的楔子。传统产业可以利用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效率的瓶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新兴产业可以借助传统产业的升级开拓新的市场,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十 年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4.1. 我国当前企业端数字化进程滞后,效率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
过去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面临的是蛋糕不断做大的总盘子,叠加低廉的人力成本,企业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企业没有尝到精细化运营的 好处,也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所以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滞后,我们看到 A 股 2B 型信息技术公司超过 300 亿以上的都屈指可数。那么为什么美国市场上会有那么多 2B 类型的巨头呢?因为美国的各项产业都处于成熟阶段,企业在存量市场上争夺蛋糕 必须要对自身的效率进行提高,而信息技术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我国而言,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人口红利接近尾声,各个产业开始走向成熟,企业开始面对存量 竞争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是必须的选项。
另外,我国制造业附加值在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较低,突出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足,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组织机构的变革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获取价值 增量。
4.2. 研发投入力度不足,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企业长期适应粗放型发展,对研发重视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当前国内研发支出的 增长虽然持续提高,但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4.3. 各项资源性成本持续上升,效率提升已刻不容缓
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显著上升,已经超过越南和墨西哥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过 去 10 年(2007-2017)人工成本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13%,甚至高于 GDP 的增长,现在 已经超过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另一方面,电力、天然气等资源性成本都在普遍、持续上涨,低端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如果要在全球产业链中保 持竞争地位,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效率运营是必须的选择。
4.4. 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面临挑战多
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于美国、日本而言更短,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融资难、行业利润率低、对税收政策敏感等问题,另外我国的营商基础服务较薄弱, 中国企业信用信息覆盖率仅 21.4%。所以需要平台的支持来帮助这些小 b 更好的生存下 来。
4.5. ToC 端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巨头迫切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4.5.1. C 端流量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处于发展早期
我国消费互联网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多种商业模式是在我国首创,消费互联网数字化程度全球领先,腾讯、阿里作为互联网巨头也已经具备全球前十大公司的市值。但是 当前 2C 端的互联网红利已接近尾声,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 8.29 亿人,连续 5 年都在 个位数增长,而用户时长也已触顶,周使用时长超过 25 小时之后便没有显著增长。
互联网重塑了 C 端的消费习惯,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 C 端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反观互联网技术对于产业端的改造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6 年我国工业传感器渗透率仅约 5%,而美国却有 12%,传感器是工业企业实现在线 化和数据化的基础,既代表工业企业的在线化率,又代表企业与上下游联通的程度,如果没有在线化的数据打通企业内部和上下游,就无法及时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回应。同样, 中国企业上云率也仅 30% 的水平,这些都能反映产业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
4.5.2. 中国中小企业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力较弱,需外部力量促进
欧美的产业互联网化主要是由各产业链的优势企业来主导,但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发挥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原因在于,中国多数产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美国各行业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集中化过程,产业发展成熟,产业内企业规模较大,集中度更高,产业内企业具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又有较高程度的信息化基础,相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具备更强的业务优势,所以一般都由产业内的大公司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因此,中美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给互联网巨头在 中国发展产业互联网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5. 市场空间广阔:1% 的效率提高就是万亿级的机会
5.1. 产业互联网实现各行业数字化,预计到 2025 年创造 25 万亿美元经济产 值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数据,全球数字经济总值在 2016 年达到 11.5 万亿美元,占 总体经济的 15.5%。过去 15 年间,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全球 GDP 增长速度的 2.5 倍。 受益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融入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使得近些年整体数字化投资的增长大幅快于以往,也快于之前对数字化投 资规模的预判。
照此趋势,预计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将高达 24.3%,实现 23 万亿美元的总值。 其中制造业将成为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最为受益的板块。
过去 15 年中,全球主要经济体贡献了数字经济的大部分,其中,中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从 4% 增至 13%,印度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翻了一番,增至 2%。至 2016 年,美 国占总体的 35%,依然是最大的部分,中国占 13%,日本占 8%,欧洲经济区约占 25%。
5.2. 设备数的量级差异揭示产业互联网的市场空间远大于消费互联网
从潜在空间来看,相比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连接终端量级要大得多。根据 《2018 年全球移动市场报告》预估:2018 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 33 亿,而 全球互联网网民数量约 40 亿,消费互联网连接终端数量约 73 亿。产业互联网连接的对 象包括人、设备、工厂、软件、产品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其潜在连接设备的数量级别远 超消费互联网。根据 Gartner 测算:产业互联网连接的设备数量在 2016/2017/2018/2020 年分别达到 63.8 亿 /83.8 亿 /112.0 亿 /204.2 亿。庞大的设备数量叠加有效的相互连接,产 业互联网的潜在影响空间比消费互联网更大、范围更广。
5.3. 产业互联网面向“供给侧”百万亿级别的市场,1% 的效率提升就是万亿 级别的机会
几乎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传统的、封闭的、线性的供应链,走向开放的、价值 协同网的完整过程,这中间蕴含丰富的商机。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今后 10 年,最难的其实是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把 原来离线的用户在线化,产生一个持续的互动,这样才能实时记录用户的反馈,也才能 优化算法、优化服务。谁先完成这个闭环,谁就占据了最大的优势。
今天,大家心目中实力强劲、强大无比的公司,也仅仅是在在线广告、在线零售和在线社交三个方面取得了足够大的进步。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都还是一个个基本空白的竞技场。产业互联网面向的是“供给侧”百万亿级别的市场,哪怕通过连接、数据、技 术提升产业 1% 的效率,那就创造了万亿级别的市场。
6. 我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现状:资源型平台是建设主流,互联网公司深耕产业
6.1. 众多产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投入重要性,越传统产业投入越积极
下图是 2000 年以来我国各行业数字化投入的复合增长率。电信和金融向来以信息 服务为主,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产业,其在上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上个十年是中国数 字化投入的主要力量,是数字技术的先驱行业。但近年来,我们发现,传统的非数据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反而开始超过电信和金融,尤其是采矿、农业、房地产和公用事业。这些行业曾经受信息技术改造的程度非常浅,但逐渐认识到效率的重 要性,从而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最主要的力量。
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开始觉醒,产业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 础。
6.2. 中国热衷于建设资源型平台(S)
中小企业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较弱,而侧重资源匹配的平台模式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短期见效,获得中小企业青睐,所以中国各类产业链优势企业都热衷于建设平台,通过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就是我们 之前所讲的 S2b2c 模式。以工业互联网为例,我国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 台数量已经超过 50 个,据 IoT Analytics 统计,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超过 150 个。
6.3. 中国互联网企业基本选择深耕产业和建立赋能平台之路
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产业互联网选择深耕细分领域是符合产业互联网建设规律的,除了下图中的几个细分领域外,其他众多行业都能见到互联网公司的身影,汽车行业的大搜车、医药领域的大家中医、家装行业的土巴兔、教育行业的英语流利说、线上零售 的云集等等。在这些本身就比较偏个性化的服务领域他们都采取的是建设平台 S 的思路 来对小 b 进行赋能。
6.4. 中国产业互联网平台与欧美平台的异同
欧美的产业互联网化主要是由各产业链的优势企业来主导,但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发挥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原因在于,中国多数产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美国各行业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集中化过程,产业发展成熟,产业内企业规模较大,集中度更高,产业内企业具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又有较高程度的信息化基础,相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具备更强的业务优势,所以一般都由产 业内的大公司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上述背景差异导致国内往往是组建平台,侧重资源匹配,为中小企业赋能,偏应用为主,体现消费互联网思维;而欧美偏重数据和技术,如制造装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 分析工具、工业机理模型、软件开发平台等,以输出能力和共享数据为主。
6.5. 产业互联网开始由单点突破走向上下游延伸
产业互联网是上下游数字化串联的过程,仅靠单点切入难发生质变。早期交易类的 B2B 电商是 2B 端互联网最常见的形态,它能够将产业的供需两端连接起来,减少中间 环节,同时交易带来的用户粘性相对强。
但发展至今,不少 B2B 电商平台,仍然是在中间商之间进行交易撮合,且往往没 有底层互联的数据做支撑,依然无法保证全链条的互联和透明化,服务品质也无法得到 保障,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平台服务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它的最终价值(参见 S2b2c 价值模型部分),如果 B2B 电商仅作为交易平台而未能渗入商业纵深,很难避开失败的 命运。
因而,我们看到,不少 B2B 电商平台也在衍生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 在产业链路上也尽可能向生产端和销售端延伸。
以蔬菜 B2B 电商宋小菜为例。经过四年的发展,宋小菜正逐步转型为综合产业链服务平台。平台从最初在农贸市场收集订单做反向供应链,逐步向上深入到原产地做产地服务、向下扩展农贸市场以外的销售渠道,并在整条产业链路上,衍生出仓储、无车 承运、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闭环。
7. 产业互联网对部分产业的影响
7.1. 什么样的产业将最先吃到产业互联网红利
产业互联网是以第一二产业和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即农业、制造业、家庭服务业、物流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等。而在这其中最能吃到产业互联网红利的行业大致需要具 备以下几个条件:
1)GDP 占比高,但目前产业效率低、数字化程度低、产业链冗长;
2)产品或服务比较差异化,行业参与者小且分散,但基础能力容易提炼,依靠赋 能市场集中度可以提高;
3)通过使用数字化、科技产品、去中间化等手段,或仅提升数字化程度就能带来 大幅度效率提升。
基于以上标准,制造业、物流业、农业、教育、医疗、零售等领域值得最先被关注。
7.2. 传统制造业走向智慧工厂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又由于产品和生产线标准化相对高,数字化应用的基 础较好,因而在近两年出现了一个“工业互联网”的风口。
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测算,2017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 5700 亿 元,按照 2017 年 -2020 年 18% 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计算,预计 2020 年市场将达到万亿 元规模。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生产和管理的高度集成。智慧工厂可以接受用户的个性化定单,智能制造系统一方面把零部件、原材料需求分发给上游的供应商和物流商;另一方面自动排产,下指令给各个工序生产线,生产相对应的产品模块;最后在总装线上进行组装。产品的智能化是另一大特征,给产品赋予数据采集功能,在售后使用环节可以反馈大量的信息给生产商。智慧工厂可以从中挖掘出更丰富的需求信息,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从终端到终端的闭环。基于信 息技术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以及优化资源整合,实现零库存生产和柔性化生产。
在各路玩家的探索推动下,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在通用平台、垂直行业平台、平 台解决方案、工业细分应用、APP、IAAS、安全等位置,都各自形成了初步的企业生态。 同时,也初步探索出了工程机械、能源、电力、机加工、冶金等高价值落地领域,以及 设备资产管理、业务运营优化、产业生态创新三大类工业互联网核心落地场景。
但工业本身是一个场景极其复杂的大领域,国内工业的数字化基础相比发达国家依 然较薄弱,企业普遍介于工业 2.0 和工业 3.0 之间,要想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升级, 必须兼具对工业生产、行业 know-how 的深厚理解,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AI 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能力。这注定是一场长周期的升级探索。
7.3. 物流业实现环节标准化
物流行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和商流紧密关联,商流的快速进化对物流提出极高的升级要求;二是物流网在物理世界天然就是网状结构,是对线上网络的直接映射,是最适 合互联互通的大场景。
中国的物流行业目前已经进入到资源成本高(仓储用地、道路 ETC 成本等持续增 加)且利用效率较低、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新常态里。
中物联数据显示,在中国物流现有的运力资源中,有 1300 万辆卡车、2000 万卡车 司机,社会运力占比 80% 以上,但成本、管理及装载率则是一大痛点。而新零售的发展 对物流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让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正是因此,物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迫在眉睫,形成了物流产业升 级的新机会。
物流行业信息孤岛状况在逐步改善,产业互联网要求数据的打通,这样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物流到供应链、价值链,都可以清晰的展现,而车辆的连网使得车辆和订单的相关性可以量化,车上装了多少订单,什么时候送到什么地方,订单的运送,上面的零售平台、零售商有没有关系,零售商的货物到哪里,货物一旦有了消费,在所有的 过程中,全部会被连接起来。
通过产业链数据的打通,就能够识别什么样的环节容易实现“标准化”、SOP(即 “标准作业程序”),这将成为企业胜出的核心成功要素。
7.4. 农业生产减少盲目性,简化渠道,保障食品安全
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上游农户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产品难以标准化;二是供销渠道复杂,产品从农户手中收购后需经多级经销流程 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产品加价高,产品损耗率大,发达国家生鲜平均损耗率仅 5%(这 里生鲜还包括肉类、海鲜等)。
当前永辉、家家悦等生鲜超市逐步构建了产地直采的流通渠道,将多级经销商导致的一部分效率损失吸收掉,是提高产业链效率的一种手段。然而,我们还看到产业互联 网类型的农业服务商也日渐崛起,如美菜网、宋小菜、彩食鲜、善之农等等。
以 B2B 电商宋小菜为例。经过四年的发展,宋小菜正逐步转型为综合产业链服务 平台。平台从最初是在农贸市场收集订单,从一个区到一个城市甚至再到一个大区合并订单,将下游的整体需求传递给上游农户和农场,做反向供应链。然后将订单标准化、结构化,以数据的形式向上渗透农业原产地,安排农户的种植量和种植品种,并向他们传授农业知识,提供科技支持;后来宋小菜又向下扩展农贸市场以外的销售渠道,并在整条产业链路上,衍生出仓储、承运、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 产业链闭环。
基于电商平台销售产生的大量下游交易数据,形成县域农业生产需求的大数据,将订单需求反馈到产地,能够有效地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较好地解决让农民头疼的卖难以 及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帮助农民化解生产风险,实现增产增收。
数字化产业链体系能够做到分类、标准、可追溯,任一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能 迅速落实到主体,保障食品安全。
农林牧渔向来是财报雷区,由于经营不规范、存货难以核查,导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产业链中大量流转的经营数据是真实发生的,有上下游相互验证,可以作为贷款 的依据,增强整个产业的透明度。
7.5. 银行业会更加“普惠”
信息更加透明,小微企业扩大渗透。智慧生产体系里,物联网技术可以把原来没有数字化的经营活动都全部数字化,然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再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外部的高度共享,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的降低意味着风险的下降,这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大瓶颈。银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可以系统性地把服务对象下沉到小微企业,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普惠银行”。
8. 相关标的
我们整理了 AH 股相关上市公司,其中腾讯阿里是推动产业互联网的主要互联网巨 头,各自已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开展了产业互联网服务;微盟、有赞分别借助小程序平 台逐步在产业互联网体系中进行纵深拓展;拼多多 C2M 模式就是产业互联网在供应链 端的具体体现;云集通过 S2b2c 模式运营电商平台;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上海钢联、国 联股份、浙商中拓等开展垂直领域 B2B 服务平台的公司,B2B 交易撮合虽然是最基础 的平台服务,但这类公司随着业务的开展,已经或者将要开展产业链深化的相关服务, 可以作为产业互联网行业研究的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