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近期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20 天内 4 次提及相关内容,其中 2 次提及 5G 网络。而在 3 月 4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更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近期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20 天内 4 次提及相关内容,其中 2 次提及 5G 网络。

而在 3 月 4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更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2 月 23 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 月 2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 月 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 2018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 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再提新基建。

“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未来 5 年 5G 网络建设投资

累计将达到 1.2 万亿元

今年,5G 基站建设已成为热门的投资方向。此前,三大运营商及多个地方政府都已披露了数量可观的 5G 建设计划。

三大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 2020 年的目标是建设 30 万个 5G 基站,并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 5G 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表示,将力争在上半年完成 47 个城市的 10 万个基站建设,并在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国 25 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

地方层面,8 个省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 5G 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 30 万个。3 月 3 日召开的 2020 年广东省信息通信行业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广东预计将在今年三季度末完成 5 万座 5G 基站建设,力争全年建设 6 万座。

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 2025 年 5G 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 1.2 万亿元。同时,“5G+ 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改造。

据估计,仅网络化改造未来 5 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 5000 亿元。此外,5G 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 2025 年将累计带动超过 3.5 万亿元投资。

首提“数据中心”

行业前景广阔

3 月 4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新基建相关内容中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IDC),是为有互联网需求的用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IDC 除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之外,还需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如稳定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带宽、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恒温恒湿的机房环境、实时有效的集中监控等。

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IDC 市场规模达到 1560.8 亿元,同比增长 27.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11%),增长潜力十足,成长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 IDC 市场格局以运营商数据中心为主,凭借其网络带宽和机房资源优势,中国三大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约达 65%;其以第三方 IDC 为主,主要满足核心城市 IDC 需求弥补供需缺口,具备一定资源壁垒。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敏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任泽平

基建狂魔又双叒来了,这次的手笔是近 34 万亿。

抗击疫情的硬仗还没打完,“疫”后重建的硬仗已经打响了。而“稳经济” 这场硬仗的杀手锏,就是“大基建”。

据统计,截至 3 月 1 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 13 个省市区发布了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其中 8 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83 万亿元。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图源:21 世纪经济报道

小编还看到,有些省份虽然公布了重点项目清单,但尚未公布具体投资总额,所以最后的数据或许不止 33.83 万亿。

这 33.83 万亿是啥概念?如果做个简单对比,2019 年我国 GDP 总量为 99.1 万亿元,相当于拿出去年 34% 的 GDP 来投资基建。

不过,这次的大基建和以往的“铁公基”有所不同,网友亲切称之为“新基建”。

所谓“铁公基”,是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建和公共设施。而新基建,在“铁公基”外,还加上了 5G、IDC、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

正是因为有了新基建的补充,让更多人对大基建提振经济转路为粉。

比如,“新基建”相关报道出来第二天(周一交易日),市场的基建股们就高潮了。200 只涨停个股中,有半数以上属于基建范畴,包括新基建和传统基建。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同时,中信证券、新时代证券、安信证券等多家券商都表示看好“新基建”。

新归新,涨归涨,但还是有人对大基建拉动经济表示担忧,毕竟咱有 4 万亿事件的前车之鉴。

2008 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和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冲击,中国开启了“四万亿刺激方案”。

虽然 4 万亿投资带动了 GDP 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连续的降准、降息,2009 年中国广义货币 M2 同比大增了 27.7%。同时,2009 年新增贷款规模达 9.59 万亿元,相比 2008 年的 4.9 万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大水漫灌”带来的后遗症十分明显,比如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带来了一波房价的暴涨。

有这么惨痛的教训在,如今的 33.83 万亿着实令人有些担心,是否会走当年 4 万亿的老路?

关于大基建,小编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有请大咖来分析:当下大基建的必要性,新基建中是否有投资机会?以及如何避免大基建造成变相的“大水漫灌”?

01 启动大基建恰逢其时?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目前国内除了湖北,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湖北以外大部分省份复工率已达到 70%-90%。接下来重点会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同时,更大的新冠疫情危机在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蔓延,很可能冲击这些国家的医疗系统,甚至拖累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世卫组织关注

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日本四国疫情

对于中国而言,一季度前 2 个月经济受创,又有海外经济受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通过基建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非常有必要。

基建本身就是一个逆周期调节,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通过政府投资弥补私人部门的消费不足,抵御经济放缓和衰退的风险。基建的特点是投资额大,跨时长,外部效应强,对市场也有提振信心的作用。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2019 年中国投资“大萎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局也没有给出解释。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上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以看出,2019 年中国投资增速不断放慢,只是在 12 月才略有反弹,全年投资额为 55 万亿。

再看一下 2018 年的数据,同样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 年投资是 63.6 万亿元,2019 年大跌至 55 万亿,但统计局说增长了 5.4%。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至今没有看到解释,我的猜测是:国家统计局去年有一次经济普查,很多地方都挤水分。也就是说,2018 年的 63.6 万亿可能是假的,倒推回去应该是不到 52 万亿。

也就是说,中国的投资额一度“含水率”超过 20%

GDP 兑水、虚报投资额、财政造假,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比较突出。可以说,中国的投资额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很多数据都是用来吹牛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

那么,某种程度上说,2019 年中国投资“大萎缩”,也为中国这次大基建提供了契机。

02 新基建的机会在哪?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什么是今天的中国新基建?我认为,是以移动支付、发达的物流、优秀的冷链、中国的制造和云计算为底层基础的技术,可以出现巨多的创新空间。

奶茶店一开就是 7000 家,因为有了更好的物流 + 冷链。连锁酒店一开就是 4000 多家,因为云计算、移动支付使得数据、信息及现金流管理更高效。

基于物流的提升,区域品牌走向全国的可能性正在快速放大。

基于中国制造,中国出现了很多的全球性品牌。过去我们说“中国制造是低端制造”,这句话其实是错的。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中国是终端制造大国,是全球极少数有全类目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在中国的一个村或者一个镇,能把一个产品的几千个零部件在两天之内找齐并且生产出来,这就是中国制造。

基于云计算,中国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模式。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快手、抖音上都是雷人视频,但今天,每天有上亿人通过它们看教育直播。而教育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至今仍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而直播直接把教育资源下沉了。

此外,从国际竞争来看,中国新基建已经塑造了很大的优势。

比如欧洲的信用卡高度普及,但中国的智能手机特别普及,以至于卖红薯的大爷都能用二维码来收钱。

所以,中国的移动支付对比欧洲实现了弯道超车,欧洲人对移动支付并没有什么期待,因为信用卡让他们觉得挺方便。移动支付带来的后端看不到的应用创新,欧洲就彻底落后了。甚至可以说,欧洲在电商乃至移动互联网整个都落后了。

这就是中国新基建带来的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层面上的逻辑。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决定了其数字经济增长基础的地位,能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带动行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此外,也为创新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其中,5G 可谓是新基建的领衔者,不仅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带来更高质量增长,更为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降临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保障。

03 如何避免重蹈“4 万亿”的覆辙?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2008 年的“4 万亿”并没有明确提出刺激房地产,至于为何后来被诟病,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除了“4 万亿”,货币政策还非常宽松。

宽松到什么程度?2009 年中国的广义货币 M2 同比大增了 27.7%,而且是通过连续降准、降息实现,银行信贷政策空前宽松,是无差别释放流动性。

结果是:2009 年的 GDP 比 2008 年只增长了不到 3.5 万亿,但广义货币 M2 净增了 13.1 万亿(从 47.5 万亿增长到 60.6 万亿)。

也就是说,2009 年的增长是拿钱堆出来的。央行每释放出 3.74 元人民币的货币增量,才换来 1 块钱的 GDP 增量。

2009 年 M2 增速是 27.7%,GDP 增速是 8.7%,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当年的真实通胀是 19%。

那么,2009 年到 2010 年房价大涨不可避免了。不是房价大涨了,而是货币贬值太快了。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所以,观察宏观政策是否宽松,主要看 M2 同比增速。目前我们的 M2 增速是 8.4%,估计 2020 年最高也就到 10%。

而且,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 100 万亿,是 2008 年的 3.3 倍。2019 年,中国不包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 55 万亿。

而如今的 34 万亿,一般是包含项目的总投资,项目建成需要几年时间。真正在 2020 年完成的投资并不多。

我预计随着更多省份公布数据,总投资额或达到 60 万亿。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如何避免走当年“4 万亿”的老路?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新增投资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

我认为,各地政府对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建投入,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充分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这导致一些人口流入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

所以,中国大基建的空间很大,但要纠正误区,避免跟过去一样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过度投向人口流出地。

当然,一些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也需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投资,但可以适当倾向于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以免造成资源的误配和浪费。

第二个关键,投资到医疗、教育等长期性的领域。

这次疫情就暴露了医疗卫生系统的短板,恰好也是一次契机补足短板。

重磅!中央 20 天 4 次部署新基建!首提数据中心、两提 5G、5 年 3.5 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当年的“4 万亿”,地方政府比较看重投资项目对 GDP 的快速拉动,却忽略了医疗、教育这类短期看不到回报,但长期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

比如教育方面,很多大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高中教育基本不向非本地籍人口开放。同时,国家可能很快会推出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对于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来说,需要加快对教育领域包括高中阶段教育的投资。

第三个关键,需要用更市场化的融资方式。

当年的“4 万亿”投资,伴随着大量的地方政府负债,其中大量以土地做质押,而当时中国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许多分配在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对应为人口流出地),才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误配。

所以,为了避免重走老路,当下这 34 万亿需要用更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来进行,比如抵押贷款,金融系统自己会判断哪里的投资有更高的回报,再比如多吸收民间资本的投资跟进。

本文来源:吴晓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