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 A 股董事长诞生
今日(3 月 12 日),黑马成长营 16 期学员企业聚杰微纤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 300819。
截至发稿,聚杰微纤股价上涨 43.99%,报收 21.7 元,市值突破 21.58 亿元。
创建 20 年,这家中国超细复合纤维面料领域的细分行业龙头终于圆梦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聚杰微纤董事长仲鸿天也以 27 岁的年龄晋身为“中国最年轻的 A 股上市公司董事长”。
01
从小厂到行业龙头
吸水、柔顺、超轻、垂坠、速干、凉感……如今在人们购买服饰与家纺的时候,除了品牌,面料的质量与功能性已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属性。
** 一款面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而往往一次失败的体验就足以让消费者终身拉黑一个品牌。** 想要让大家摸着、穿着、盖着、用着都舒服,是一件技术活儿。
材料科技与纺织工艺的进步是面料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杜邦公司最早研发出超细复合纤维,让人类在棉、麻、皮、丝等天然纺织原料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在 60 年代左右,日本纺织公司在超细纤维上取得进一步突破,成功制造出仿皮、仿毛等面料。
而直到 80 年代,我国超细纤维织造才开始起步发展。聚杰微纤就是国内最早从事超细纤维材料研发、加工、织造、应用的企业之一。
1994 年,原来因经营不善而拍卖的“吴江八坼社会福利丝织厂”被仲鸿天的父亲仲柏俭拍得重新投产,通过四处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和建设,达到了 40 台 K611 有梭织机的生产规模。
创业初期,仲柏俭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行业的商机。当时中石化下面有一所化纤研究院,正在研究一种日本东丽集团生产的新材料——超细纤维,他觉得这将为传统纺织业带来很多有趣的产品,是一个有远大前景的产业,于是便与化纤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同围绕超细纤维领域进行研究、开发与生产。
果然,超细纤维面料一经面市,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并且在 90 年代卖方市场优势的推动下,仲柏俭抓住机遇,不断迭代更新制造设备、提升产能,在 2000 年成立了聚杰微纤的前身公司——聚杰微纤服饰面料公司。一时间,也掀起了江南超细纤维纺织的热潮。
由于当时技术壁垒并不足够,随着“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行业很快进入垄断竞争的局势,很多织造厂家开始另起炉灶,转而追逐其他纺织新材料。“如果一个企业什么都做,就什么也做不好。”仲柏俭并没有因此而动摇,“我们一定要在超细纤维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做出差异化、特色化和专业化。”
带着这样的愿景,聚杰开始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先后建立了聚杰微纤染整(印染与染后整理)、聚杰微纤服装、聚杰微纤进出口等一系列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并在 2011 年正式成立聚杰微纤纺织科技集团。
就这样,在平均净利率较低的纺织行业,聚杰微纤常年保持着较高的净利率和年销售增长率。甚至在 2012 年,面对整个纺织行业陷入低迷,所有竞争对手都在收紧业务的关口,聚杰微纤却大胆创立微纤无尘,将研发与生产深入军用与航空用及电子半导体行业高端洁净纺织领域。
02
赢得迪卡侬、ZARA、IKEA 的青睐
“一直以来,聚杰微纤把自己定位在超细纤细领域中的高档产品,围绕产品质量不断做优做精,并且坚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上引领行业。因为只有极致的产品,才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仲柏俭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
也正是凭借着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持续的研发投入,聚杰微纤逐渐在开纤、染整等核心环节建立起技术壁垒,并形成独特工艺,彻底从过去同质化、低端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 2000 年到 2015 年间,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 10.4% 激增到 37.5%,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供应源头。截至 2016 年,中国化纤产量也达到近 5000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70%。
原料的急速发展也推动了纺织品服装与家纺的内外扩张。2016 年,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已从 2011 年的 8000 亿规模成长为近 1 万 2000 亿。而根据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调查,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量相比,我国还有大量增长空间,并且随着城镇化、地产业、酒店业的发展,需求会进一步扩大。
就这样,凭借在行业中不断地坚守与持续地精耕细作,聚杰微纤终于等到了时代的快车,不仅成为国内生产超细纤维水平最好的企业之一,其中一款高档麂皮绒服装面料在长达 10 年的生产销售时间里,做到国内无其他企业可以模仿、复制;还在多个产品品类上打破了被日韩企业所垄断的市场格局,甚至使得一些国际竞争对手放弃生产,转而成为聚杰微纤的代理商。
随着产品与技术的品牌影响力地不断扩张,聚杰微纤的客户群体也开始从利郎等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逐渐转变为迪卡侬、ZARA、C&A、H&M、IKEA 等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构建起自己全球客户服务经验与能力优势。
03
突如其来的子承父业
然而,在 2016 年,如日中天的聚杰微纤却不得不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
10 月份,创始人仲柏俭不幸因病离世。仲鸿天年初刚刚从美国东北大学攻读生物专业归来,在聚杰还是一名基层的材料研发专员。当时整个聚杰微纤集团的重任一下压在了只有 23 岁的仲鸿天身上。
虽然凭借健全的经营体系与管理制度,公司并没有在业绩上受到影响,仲鸿天也顺利地完成了“交接棒”,但无法避免地是,仲鸿天面临着很多挑战。
与很多“子承父业”的二代相比,仲鸿天既没有变成旁人想象中的“潇洒富二代”,也没有选择做一个“挂牌董事长”,而是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努力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虽然从小就长在工厂里,公司上到高管下到普通工人对仲鸿天都很熟识,但是由于一直在念书,他直言对这份家族生意并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将这件事继续干下去。因此,突然接任后,面对阅历、经验、能力的多重鸿沟,与外界媒体的猜忌和质疑,仲鸿天一度变得十分焦虑。
在回忆自己刚刚接任的状态时,仲鸿天向创业家 &i 黑马透露,“当时的确感受到很大压力,但是好在很多事情老爸之前已经有所规划,我也只能‘盲目乐观’,选择充分相信。”
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原有的发展惯性给了仲鸿天一段宝贵的缓冲时间,他也做出了一个在如今看来比较明智的决定:一边给核心管理层放权,自己做好赋能的工作;一边疯狂补课,全面地学习企业经营。
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仲鸿天除了学习生物与材料,剩下最多的时间就是去旁听商学院的课程,并且时常与父亲探讨与家族企业相关的原材料趋势与市场形势。在他看来,聚杰微纤的未来充满可能性,因为他而让企业受到质疑,仲鸿天并不服气。
04
创二代
在 2015 与 2016 年,聚杰微纤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 100%,生产设备处于长时间满负荷运行中。面对这样一种供不应求的市场,聚杰微纤的确有很多机遇与方向。
“其实当时上市对于聚杰微纤来说并不是一个必要的选择,但是既然业绩与现金流都在稳定增长,不如借此机会让公司登上一个新的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公司更加规范,赢得市场先机。”仲鸿天向创业家 &i 黑马回忆。
于是,2017 年 3 月,聚杰微纤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更设立股份公司;5 月,引入两家机构投资进行增资扩股;9 月,正式开始接受上市辅导。在紧锣密鼓的推动工作背后,仲鸿天花了大量时间在政府、证券等相关机构的沟通上,自然也吃了不少闭门羹,很多人都难以相信一个 1993 年出生的年轻人在自己面前描绘着超细纤维面料行业的远景。
一次偶然的机遇,仲鸿天在与劲霸副总裁龚妍奇交流时得知了黑马成长营,导师均为成功企业家与投资人,学员以天派(偏互联网)地派(偏传统)划分,既可以系统学习创业,又可以相互合作链接。仲鸿天当即报名加入。
“我觉得自己应该走出来,开拓一下眼界,接触一下真正的创业者。”仲鸿天说,“一开始我感觉这帮同学都是疯子,早上 9 点上课,下午 6 点下课,晚上回到酒店还要聚在一起开私董会,继续学习、交流。”
在系统学习创业的过程中,仲鸿天很快就认清了自己,也很快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关于商业模式、产品与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商业架构。而对于聚杰微纤的发展,一些导师例如分众传媒江南春、不惑创投李祝捷、天图资本冯卫东等,也给了仲鸿天有关供应链以及产品定位等方面的建议。
2018 年 1 月,仲鸿天从黑马营毕业;6 月,聚杰微纤正式向证监会提交招股书;2019 年 11 月,26 岁的仲鸿天带着胜利的微笑走出发审会现场,那一刻聚杰微纤 IPO 上市终于成功过会。值得一提的是,同班同学豆盟科技创始人杨斌也在同年 3 月在港交所实现 IPO。
“参加发审会那天,家里人起初都不知道,母亲还像往常一样问我要不要回家吃饭。得知成功过会的时候,公司上下包括我其实也比较淡定,没有大张旗鼓地去庆祝、宣传。我觉得这与父亲留下的‘务实’的企业文化有关,上市只是一个阶段目标,并不是终点。”仲鸿天道。
05
成长体验:不拘泥于眼前的苟且
仲鸿天自称不善言辞,更适合做一个聆听者,但在他的字里行间中,却透着很多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也让我们感受到他这三年来的成长,以下内容节选自创业家 &i 黑马与仲鸿天的对话:
** 其实,企业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老板的文化,创始人的状态往往都会映在企业身上。** 例如我的父亲,他一件夹克可以穿十几年不换,早年间厂子里锅炉他也都要亲自去烧来了解热能使用效率,而且常年都和一线工人吃住在一起等等这些小故事,最后自然就变成了聚杰微纤勤俭、极致、务实的价值观与文化。
一旦有了这些内核的东西,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氛围与机制,这艘大船就经得起风浪。因此,外界很多人担心我是否能够管理好企业,反而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更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跳出企业想问题,为企业找到正确的方向。
就像李祝捷老师经常说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他建议我们要将供应链的能力做深做精,在建立好工厂端强壁垒的同时,去捕捉需求端的机会。冯卫东老师关于品类定位的理论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最近也在实验一种新面料,专门针对跑车、奢侈品等高端消费品的个性化定制,以高客单价、高毛利的思路进行我们未来在消费品领域的延伸。
** 在黑马营学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看到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也都是这样,在拼命地修正自己的方向。** 不仅如此,从他们的模式与方法中,我也认识到了很多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例如,有一个做榴莲冰品生意的同学,早期并没有像大部分零食企业一样选择 to C 的思路,反而依靠 to B 的方式迅速打开一片市场;还有一个做 5G 互动广告平台的同学,因为走了弯路差点卖掉公司,后来 all-in 算法技术与 5G 趋势,去年成功上市。
我觉得一个创业小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失败,一步一步找到操盘手感,是一件很有挑战但充满乐趣的事。作为校内网的最后一波用户,我一直以王兴为自己的偶像。之前看他的《九败一胜》,看到他从校内网到饭否再到美团,无论是模式、战略还是资本、组织,期间所有的曲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活下来了,才能算做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