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据新华社报道,4 月 9 号晚 19 时 46 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长征 3 号乙运载火箭,执行印度尼西亚 PALAPA-N1 卫星发射任务。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是由干第三级发动机工作异常致卫星残骸坠落于太平洋,此次发射宣告失败。
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性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应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航天发射的失败概率是比较高的。前不久长征 7 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中心起飞之后,因为二级火箭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发射失败。而本次长征三号乙火箭则是中国一个金牌火箭,而且其故障点还是最成熟的火箭发动机。
为什么中国火箭在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出现了问题?这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思考。有一种观点认为:频繁的发射事故可能和现在的航天人才流失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多家民营航天企业,而且这里民营企业还频繁地在国字号航天机构中挖掘高端人才,这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客观上是存在着不利影响的。
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比如在 2018 年,西安航天六院一则要求上级机关阻止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张小平跳槽的文件就在网上爆红。航天六院负责中国各型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这两次接连出现故障的长征七号和长征 3 号乙火箭发动机都是六院研发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极端重要的航天单位,在 2018 年竟然发生了重要岗位设计师跳槽到民营航天公司的事情。而对此航天六院没有办法阻止,只能通过发文件要求上级机关阻止,并且强调“张小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离开可能会对中国登月行动构成影响”,但是最终张小平设计师仍然跳槽到了一家民营航天企业。
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在张小平跳槽之后,航天 6 院的所研发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就在长征七号、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过程中接连失利,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有所联想。如果说是张小平一个人的影响,那显然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和能力,张小平的跳槽对于航天六院真正的冲击可能是搅动的人心。因为对于那些和张小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设计师来以及高级技工来说,年薪 20 万和年薪百万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一旦这些航天设计师以及高级技工被挖走,或者被民营企业不时抛出的邀请所打动,那么航天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就没法得到保障。
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如何避免这种不利的情况?从现实的情况看,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要落实入职管理制度。即便是西方国家某些关键的航天 / 航空机构,对于关键岗位人员的跳槽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市场竞争的形势下,某些关键的中国航天及军工企业也要对跳槽行为进行相应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个合同期以及项目研发阶段,应当彻底杜绝跳槽现象。
其次,要在国有航天机构内部实施公平和高效的激励机制,既要提高关键工作岗位上人员的收入,也要体现其个人价值,以有效对抗外部诱惑。
最后,要对民营航天企业进行合理的规范。比如鼓励民营航天企业从国外引进人才、自主培养人才、或者返聘从国有航天机构退休的人才。对民营企业在国有航天企业过度挖墙脚的行为,要给予明确的禁止。
长征 3 号乙发射失利,张小平跳槽事件应重新探讨,稳住人才很重要
这类规范和引导可以防止
“民营航天没有发展起来,国有航天却被挖倒”
之不利局面的出现。
目前我国已经大致控制住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境内的蔓延,各大企业也在有组织地复工复产,此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多个战略工业部门都被迫停工,其中就包括航天工业。疫情大致控制住了之后,我国航天工业又重新开始进行正常的火箭发射活动,不过没想到出现了开局不利的情况,在 25 天之内接连两次火箭发射失败,这在我国的航天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而且发射失败的型号是技术相对成熟的长征三号和长征七号系列。
25 天两次失利!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或与火箭发动机有关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首先是 3 月 16 日,当天晚上 21 点左右,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失败。紧接着是在 4 月 9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 PALAPA-N1 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后来被认定发射失败。这次并没有像 2009 年 8 月 31 日那样的好运气,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长征 3 号运载火箭也是发射的印尼卫星,虽然三级火箭也出现了工作异常,不过卫星还是通过自身的机动能力进入了轨道。
25 天两次失利!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或与火箭发动机有关
(PALAPA-N1 卫星)
如果说此前长征 5 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不过目前这款重型运载火箭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理解的话(毕竟应用了大量新技术,而且是我国航天工业此前从未挑战过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就或多或少让我们有些惊讶了。然而这回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足以用让我们感到相当不理解来形容,因为这款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发射量最大,而且成熟度相当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近些年来连续发射数十枚都没有出现过失败的情况,比如各种北斗卫星(北斗 3 号工程倒数第 2 颗组网卫星就是在今年 3 月 9 号被长征三号乙送进太空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的发射工作等等。
25 天两次失利!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或与火箭发动机有关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
那么为什么还会发射失败呢?首先毫无疑问是疫情影响,这个是相当玄学的问题,有可能某个工作人员因为戴着口罩,心里面十分烦躁,在某个零件的加工上出现了小偏差,最终酿成了大祸,这种事情追根溯源都不好搞。其次是长征三号乙系列运载火箭一直在不断进行小改进,比如说增加一些燃料仓容积,适当提高运力,在助推器上加装翼伞装置等等。
25 天两次失利!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或与火箭发动机有关
(YF-75 发动机)
接着是 YF-75 发动机的问题,按照印度尼西亚方面的通报,此次长征 3 号以运载火箭的最大问题正是出现在发动机上。该运载火箭在发射的时候,一二级都十分顺利,三级点火时其中一台发动机失效导致姿态失稳,飞行高度从 200km 左右开始下降,最终速度仅 7.1km/s,无法进入轨道。具体故障原因很有可能是二次点火不成功,或者是提前关机。如果问题比较小的话,卫星是可以像 2009 年那样通过自身机动能力强行进入轨道的,只不过代价是服役寿命会短的多,不过这回问题显然不小,因为火箭和卫星都直接炸毁了。
25 天两次失利!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或与火箭发动机有关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 "玄学",也就是偶尔的零件质量问题,要知道航天发射从来都是高风险,过于频繁的发射,很有可能带来运载火箭在生产过程中的随机故障,然后导致发射失利。总的来说,此次长征 3 号乙运载火箭出现失利的情况还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可能的 "罪魁祸首"YF-75 发动机已经在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丙上连续发射了 44 次都成功,长征 3 号乙成功次数更是高达 63 次。此次事故之后我们更要好好反思如此成熟的型号,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竭尽全力保证 4 月 24 号的长征 5 号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