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邦邦“四新”体系助力民航技术服务现场级交付
大飞机、大航空货运不是梦,驰骋在华夏大地上空的航空航天产业,必有中国航运一席之地。
6 月 1 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及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1 第二届民航技术、装备及服务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中航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贾宝军等出席开幕式。神州邦邦运营总监黄波涛也应邀出席了“民航创新技术设备论坛”与“智慧信息系统应用论坛”。
与会期间,黄波涛与华为、民航二研究所、纳睿雷达、杭州三汇、中航机场设备、飞利浦、中航工业、中电科等企业代表做了深度交流沟通。并就航空产业的互联网化、航空空管的智慧化、航空货运产业大数据、航空智能设备等产业趋势交换了意见。以下,为经授权后的部分交流探讨内容整理,主要围绕黄波涛提出的神州邦邦“四新”体系,探讨未来民航技术服务产业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及产业机会。
航空产业互联网面临的产业链长、技术成熟度差、政策门槛高,企业负债高盈利波动大投入技术与创新服务意愿低等特点。且航空产业互联网至少跨越了航空制造、航空运营、通信运营、互联网运营等四个领域。涉及到航电设备供应商、集成服务商、软件供应商、改装施工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运营商等多类产业角色。但越是窄细狭长的产业,就越需要产业互联网的精耕细作,需要植根民航产业,构建数据信息库、知识库、云服务与配套工具体系,打造高专业度的服务标准、高协作调度性的供应服务链、高创新开拓性的设备与系统产品,从而成功为民航产业降本增效,重构业务关系与生产关系,助力中国民航产业赢得未来国际竞争机会,驱动整体新经济产业爆发式增长。而“四新”体系主要聚集在基础 IT、通讯电子与互联网服务体系,从这一单点突破形成长板优势,使得中国民航技术拥有田忌赛马式的不对称优势,从而形成破冰市场的独特尖刀。
第一:新交互, 新数据, 新服务
唯有更多的交互才能创造更多的数据信息,从而衍化出足够的服务品类。民航即可以是人与货物从 A 点到 B 点的运输服务,也可以是消费时间的体验之旅,更可以是物资与人交易流通的关键节点与供应链条均衡器,甚至不是人与物,也包含对环境,数据,关键力学的搬运与输入输出。因此,每一个交互场景的设计与切换都将创造无限的商业可能。
新交互与新互联未来将给产业带来巨大变革,客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也越来越重视行程体系,如何能从手机上抢得更多时间,让用户沉浸在不同的体验与时间消耗上是对于新交互的一场灵魂之问。对于客运体系而言,交互的未来几乎是划定航司与服务层级的关键项。在基础标准化的商务仓与平价仓之外,从客户出发前的介入深度,与客户到达后的延展将是客运交互的设计天堂,从互联网化的内容、设备、到服务方案市场都拥有着各类成熟的体系,从简单的复制到创新式的融合,民航人只需要走出小小的一步,即是民航界的一座座史碑。当然,航程内从客户到达机场到上机、离机离场,也同样核心,只是,这些流程节点需要牵动现有体系,推动各类变革与创新才能达到新交互的目的。
而货运的交互则复杂的多,必须要从整体航电,通讯设备的改进到整体调度系统的升级,才能实现货物、机、场、仓、终端客户的交互升级。什么客户在意对应的货品是否在仓内,是否正常运达;什么客户在意到达时效与货品质量变化;什么客户在意航程准确率与入关率;什么客户关心价格曲线;什么客户在意温感,干湿度,压力;等等的交互需求并非没有,仅仅是从业者是否设计了配套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拥有产品及服务落地执行能力。
每一步的交互,也同步意味着技术与产品融合的创新。以国际同业来平视,其实中国民航最基础的,是解决航空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支持,然后再以之形成增值服务及机舱内消费习惯;再进一步,实际是货运调度的智慧化与精细管控。终端客户角色有多少种需求,从业管理者有多少管控交互手段,哪怕仅仅是几块大屏可以提升的汇总功能,也将极大的创造出新型的交互价值。
另外民航产业同时也在加入无人机,新型机,新能源机等等新物种。随着民航产业的延拓,无人机,及新型机带来的革命大潮已经开始。从无人机拍摄,到远端监控,到农业喷种,到特种货运,无人机创造的每一个新场景都将引入全新的交互应用。是输出图像,输出水与农药,还是输出运力,输出娱乐音频视觉,民航交互早不该是古典思维所能局限的领域了。
** 创新交互带来革命性的创新数据。** 从采集上可以延展出更多现场级、接触级、联动数据层、宽信息流、富维交叉的新数据。通过人机交互,弥补现有人工智能的不足,而不是简单的任由数据割裂,最终融合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商用数据,即是交互之下的“新数据”。
老的航空电子、电讯体系确实是落后了,从数据的解包应用,到数据还原,到数据管控上,都无法适应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幸运的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新型数据智能设备的应用开始起步。
随着中国自有卫星互联网的迭代升级,各类通讯与航电设备自有化率提升,同时创新应用借助后发优势快速替换旧有设备与系统,持续化的改装潮后,中国掌控的航空产业数据在指数级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数据的组合与创新商业模式的开拓。如何借助这些数据构建有效的商业体系是下一步中国民航产业的关键突破口。
中国目前还仅有 4000 架飞机,随着 ARJ21 与 C919 的正式商用,并批量交付,国内拥有庞大的将陆运体系向空运体系转移的强烈需求,这一波大潮下中国民航飞机数量,无人机数量,民航机场与通用机场数据,都将数倍增长,随着之来的是几何级数的运力、客运与货运数据、设备数据、产业人、客户量、产业产值的天量暴涨。航电数据、航站数据、航运轨迹、航货流数据、飞行数据、机态数据等等,所有最核心的数据的汇总形成的规模效应是巨大的,并终将突破一个临界值,使数据变现成为可能。
当然,最有效、稳妥的数据变现其实是随之而来的新服务创造。
在传统航空产业,特别是民航产业高度同质化,高成本化的背景下,航空公司很少能有比较大的服务创新突破,严格的政策标准也使得航空产业相较于时代有些古典、守旧。而新交互与新数据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竞争之门,以之衍生的服务体系,也必将是未来民航产业竞争的关键阵地。这些“新服务”高度重视客户的即用即离、点式普及接触、线式流程享受、分层式用户差异化感受、一体化中心化会员化交易结算、低成本高效率重体验短时长化解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比如客运极简化的服务设计,即要兼顾到客户在后疫情时代的安全性,又要确保服务体验的无感化与关键要素的控制。这些必须借助新设备与新数据,新系统来达成配套。目前机场的智能服务设备更多以值机终端、人与货的自动检测设备等为主流品类。但实际机场存在大量的数据采集与交互场景,从用户对于未来目的地的信息了解掌握,到航线途经区域风采,到业务交互场景,到货物轨迹,在人的维度,货的维度,机的维度,地理的维度,业务向的维度,都存在各类数据服务支持的需求与创新机会。
客户最终是以整个客旅过程来评判服务体验与服务价值的。是否嫁接上更好的接机体验;是否无缝联动安检排位;是否预警到达地的疫情情况;是否提示客户最实时的上机时效与距离。每一个环节所能设计的集成产品都是富有价值,区隔竞争者间服务标准的。
归根结底,各类新交互、新数据、新服务更多需要建立在设备、系统与产品基础之上,也即 IT 体系基础之上,在这一方面,邦邦希望能够介入更多现场端执行的业务,这也是邦邦关注民航技术服务的初衷。
第二:新集成
从交互、数据到服务的新基建创造过程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整体,需要纵观全局进行设计,要把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参与及体验维度考虑进去,要把现有技术及未来远期产品技术考虑进去,要构建一个生态海洋系统并兼容现有的商业规范。不仅仅为了卖设备卖软件卖数据而去拼凑一个集成方案,而是真正视新架构为一个生命体。从蕴育的关键需求要素到喂养基础的设备与数据,使之慢慢吸纳现有业务开始成长;从功能功用上不断伸长出手脚去触控熟悉各项业务单一场景,并最终独立完善的承担整体任务流的支撑;与客户及货品从陌生开始接触,到逐步学习尝试、交互、适应、熟识、信赖。新架构可以成长到替代更多人员无法触达的场景,值守更多过度重复消耗的工种,更贴近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好的便利管理者及决策流程把控,更便捷高效的提升人管理海量客货与机务的能力,最终实现智慧化民航,智慧化航运,数字化航管。虽然同为降本增效,但不同的思路出发点,不同的解决手法与操作模式,最终达成的架构亦绝然不同,旧集成与新集成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一直以来,民航集成无法是一种简单的项目销售集成方式。供方的产品其实需要飞机制造商及航空公司高度的支持,才能融合式发展,无法一卖了之,也无法赢家通吃,只有利益高度的一致才能确保产品构建出完整的生态并反应在客户体系上,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终端客户的体验才是民航前景的基石,客户的需求决定了新集成的发展节点。
随着集成技术的不断细分与专精化,原有大的航空公司体系已经远远落后于集成产品,甚至已经无法实施这些集成方案,那第三方集成商的机会就真正在航空领域爆发了。目前,国内的集成商还暂时无法称为集成服务商,一方面,在自有整体产品设计上,国内航空业还没有这样的业务;其次,在单一产品方向上,存在一些集成商,但是,要么退守设备产品或国外的代理,要么就是偏重于软件信息系统,而无法基于终端客户的整体需求,以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对核心问题的终端解决。这中间,有过往历史的原因,但目前阶段,产业生态环境已经改变,客户的需求极速变化,后疫情时代客户对于安全性的要求逼迫着航空公司必须做好客户安全及行程的精细精准管理;各类突发事件对于退改签等的效率、及无人化办理能力要求极限提升;离不开手机与网络的人已经无法忍受没有网络与 WIFI 的航旅体验;反反复复的货物进关出关检测溯源体系已经逼着货主开始重新认识航运服务水平;不断突出的客改货问题,客运波动问题都逼着中小航司不突破既面临死亡。此时,新集成商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也关注到像中航服、航服数科、中电科、中航工业、空管等多体系业态的整合趋势。
未来的民航新集成,不再是 IT 系统的简单融合,而是深度组合各设备,生产工艺,人员技术能力,跨业数据,跨域,跨场景的一体化生态建设工程。新集成要深度切入机场、航空公司、空管、通航、货主、货代、产业人体系,在极窄众的产业需求上,创造出丰富、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输出、便捷、实用的产品方案,并各单元间完善完美的联动在一起。
比如解决机修问题以及机修人员的学习培训问题。目前对于机修领域,关键问题是相对专业的工程师是稀缺的,中间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学习成本的提升,如何通虚拟学习,分模组模型学习,来降低学习门槛,提升培训效率;如何灵活地调度技师来组建这类专业学科,提升服务品质;如何保证这些人员的充分实习与就业,及标准化作业等等,这些都不再是一个单一培训学院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整个空管集成的领域。如何设计这些业务流,及产品系统,来强大整个民航体系的专业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神州邦邦恰好在这一领域有比较好的优势,从学习辅助体系,到各作业辅助体系,到每一个工种的操作,都是细分且流程标准明晰的,通过邦学院的快速学习体系,可以帮助相关技术工种高效掌握作业技能,通过灵活用工及工单派工体系快速进入实习场景,通过师徒制建立良好的传承与帮带机制。能执行作业的技术工程师将能够快速提升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提供完善的工作流及作业状态的在线监理,在线验收,在线管控系统,使作业过程可追溯,可举证,可排错,实现航空产业的高服务标准,高保密性,高可靠性,高保障性的作业实施落地。
整个解决过程不是简单的通过卖几台设备,或提供几个人去,研发几个管理工单系统去解决问题,而是从问题根本性的需求出发,如何低成本,低初期投入,快速见效,极速复制,稳固常态的解决问题的前题下,探索思路,打开集成涉猎的领域,拉通多个产业角色进入生态,建构基础运转底层支持产品需求,实现问题终结。这才是新集成的业态特性。
航空产业的新集成机会巨大。机场候机区是等待时间相对较长的人员集中空间区,且周边空间余地;机场货运区是货卡接驳的关键集中点;接机点是重要的人员导流分枢纽。等等这些每一个场景可以引爆的集成方案都能诞生无限商机。哪怕只是复制国际成功案例,中国民航集成产业也足够支撑新一代集成商的崛起,而谁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产品打磨上,谁即能率先从市场脱颖而出。
第三:新管控
新管控的理念应该是从强行制定规则到无感管控;应该是被动式的承受环境动态变化到主动影响、应对、管控环境动态;应该是借助数据、设备、系统等众多触手伸入到更多盲区进行管控;应该是从成本消耗、社会经济价值、物资供应链条、人员流动等多维度设计管控体系。通过大数据的维度,掌控更多信息,在不触发监控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场景生态的运转,不受影响及干扰;当触发管控动作的时候,可以最高效的对事件进行处理、并截止违规或反常问题。最大化的减少对正常商业运转,及个人行为的干扰,降低强制规则下的无效宣传成本,及负向引导,使航运生态稳定、自由、高效的运转。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安全、及时、实时、兼容的管控体系直接关系航空产业的生存与商业价值。
更深,更精准,更动态的管控
在起降方面,随着航班次数、飞行速度、载客人数的不断增加,飞机机体、载重不断增大,飞机外载设备、航路流控、管控工具设备不断增多,实际上空管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要求在不断提升。传统的空管系统以流程为要旨,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却也同步影响了调度效率。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后,精准排班、并行管控、数字孪生监测预判、去中心化同步操作流等,通过新设备与数字系统介入,空管效率将极限提升。
在人流管控方面,疫情带来的检测与应急管控难度,明星追星现象带来的无序人流,电子产品带来的管控风险,老龄人口与国际旅客带来的意外风控,各类安全需求不断提升对人脸识别、安全监测的要求提升。将传统的监控设备升级为智能化,机器人交互式监测;将死板的档板铁马转化智能化导流灯、智能机器人导引等,提升空间的变化使用率;建立强大的起飞前服务系统,将更多信息及时共享给关键人,方便计划管控及应急处理;基于人的行为数据,设计各类智能化的应用场景,用机器替人的方式提前人流管控与服务体系,降本增效,提升服务的标准化;构建长线的预警、预测、评测、导流交互、应急培训、关键医疗人、关键救援人、关键指挥人、关键自愿者等长期系统,从人员构成结构的框架化来推动风险问题的应急处理。对于人流的管控可能是空管中最难、成本最高,但收益也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市场集成产品较少,却需求较多的机会市场。
在地面接驳与货流管控方面,对所有的卡班及普通卡货进行实时监测管控,建立物流与运力图谱,精细到关键货物流的管控,以及对应货主及到达地等的关键信息汇总,在信息上做到共享管控;对货品的检验检疫、清关放行、货仓规划、仓位真实的上货情况等方面做到数据联动,工具化支持;对于航班航线的实时、预判信息流的掌控,特别是疫情后客改货的机遇期,掌控稀缺的优质航线始终是航司运营与货站运营的核心;从港到港向门到门发展,与国内京东物流、顺丰物流、邮政等企业进行快件联动管控,实现 C 端级触达。电商互联网化以及货品金融化趋势使得价格与时间的波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航空货运的优势日趋明显,在货机从 176 台向 1000 台爆发的期间,如何做好数字化及系统化服务,高起点地拔升中国航空货运水平的关键,即在于“新管控体系”的设计。
新设备,新机型,新空管方式的管控
目前市场,一方面是传统空管逻辑的运营升级。同步,也面临新新机型,新规则要求的考验。
由于机场及飞行过程有着非常强的时效及可靠性标准。因此,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点,更多依赖无人化的管控。因此机场建设的无人设备比重越来越高,比如无人充电站、智能清洁、智能检测、智能停机、无人导引、智能值机、无人托运等等,这也同时引发了如何管控好这些新型设备的问题。
像传统的方式,在采购安装完成后,这些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是否需要细精化的配置及管控,甚至是否能够长期运作等等,都并非空管的核心,毕竟各类问题的背后还有人员还可以补位。但是在新型机场,新时代,设备已经承载越来越多核心级的工作,甚至不可替代型的工作,这个时间设备的可靠性就至关重要了。
首先从采购初期,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时巡检换修,定时升级换件都要成为采购评标的重要指标;其次,针对原先产品服务不到位的,必须要进行整体的采购与补救动作;第三,就是必须要有集成服务型的公司,哪怕这个设备不生产了,厂商已经倒闭了,但是整体的设备运维需要确保正常,另外,就是针整体设备的运用与协调也需要由集成服务商来进行整体管控。在未来,设备的生产力要决定空管的水平,乃至一个机场的盈利水平。
在新设备的趋势中,我们也看到,像智慧机场安全管控、智慧中控塔台等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这些设备不仅仅是数字化的显示,而是开始与其它设备形成协作联动,应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的设备级的响应动作。例如,目前的风廓线雷达、连续波雷达、激光雷达,获取的机场风场探测装置,以不同范围、不同高度、不同气象要素的探测形成综合的探测数据,并同步推动机场各类设备的协同,比如存在较多无人机或飞鸟,即推动驱散加强;如存在暴雨天气即提前启动防雨防汛盖布设备;如预测存在波动气流即需提高降落风控等级。整个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关键信息到执行动作的协作推进。
最终,各类设备与系统汇总构建成大数据中心,辅助航空公司进行经营决策,增加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还可以帮助航空公司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降本增效,实现航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历史数据与未来预测数据的对比,实现对于机场与航空公司运营体系规划设计的指导,指导货流、人流、航线、运力、产能、检测的同步同频。
航空产业本身固定成本高,负债率高,管控地域面积大,容错率低,业务触角短,低频响应需求多。能否有效的进行各方面的管控直接关系到利润生存问题。在大航空公司,有着相对成熟的运营机制,大型的机场也有自己长年的经验积累,但是中小型航空公司与中小型机场在疫情的冲击后,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基础建设与客货流,资本投入短期不会有所改变的前提下,最有效的变革手段就是从运营策略,从空管体系入手来打造自身的服务特征与品牌价值,让市场拥有识别认可的标尺,最终实现创新突围。
当今,空管同时面临着更多新机型,及规则的改变。未来无人机的数量会飞速地成长,特别是农用,运输,各类商用机型的出现;未来也会有更新新能源机型,比如火箭人,电能飞机,各类创新模式的飞行载体等等,每一类飞机的机型不同、载重不同、飞行特征不同、落地方式不同、使用时间及场景不同、飞行的空间区域各异;这些新形态的出现,必须要有强大的管控体系,这些都需要设备量的提升、需要人员水平的提升、需要现行系统的升级与改造、需要管控规则的创新与改变。这可能是航空产业百年未有之新变局。顺势者能够抓住好很好的机会,而不适应新趋势,被动变革者很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神州邦邦目前介入民航技术服务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希望可以提供自己最优势的资源,既强大的工程人员数量,以及对于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未来,航空产业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维修保养任务不断增多,只有通过高频的巡检、替换件、升级服务,才能提升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及可靠性;针对机修人员进行虚拟机类型的训练提升培养速度,降低培养成本;针对各类缺陷产品进行补充,进行集成设计,让各多设备间可以优势互补,缺位补充;建立针对于航空产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针对各产业、工种、业务类型、业务流程进行全方面的产业重构。最终实现航空产业从空管体系,到整体运营水平的提升。
第四:新标准
标准,或许是一个相对虚的概念。但恰恰,将中国航空产业卡在国际大门之外的,就是标准。从飞机的标准到机场的标准,到适航的标准,到空管的标准,到服务体验的标准。唯有从标准上着手,打造属于中国的航空标准体系,才可能在未来将航空产业,牢牢的掌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而构建航空产业互联网可能是目前做航空标准体系最便捷,可行的一条道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针对一个产业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业务场景,对原有的产品形态,业务流程,设备属性,服务体系,软硬性载体进行深度解构,借助互联网及服务平台重构这些业态,形成全新的工作协作流,用户体验。而这些,恰恰又是标准的核心场景,而系统化又恰恰是实现标准最好的途径。
比如一个人从进入机场,到上飞机过程的效率有多高,这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数字标准问题。目前普遍较大的机场使得这一路程的耗时占行程比重不断提高,而复杂的安检及值机、候机流程也极大的消耗了用户行程时间,用户体验与行程效率甚至远远低于高铁,而产业互联网可以通过导引机制、接送体系、进道规划、安检优化、预栓预值机、多维信息比对等,通过数字化服务提升旅客在机场候机以及乘机飞行的体验;最终实现高标准的上机效率。而这些,最终形成一套体系标准,就成为区隔各竞争对手的关键要素。传统航空公司希望通过落机位置及直通道来简单提升便捷的竞争力,可能向其它竞争模式转化。这就是新标准的力量。
再比如航电系统,传统的设备服务本身偏近于厂商服务,但是随着设备及基础零件的复杂细分,设备供应商本身对于航电的服务掌控已经越显吃力,而借助作业辅助及专业虚拟学习软件,是可以非常高标准,高效率的提升学习与作业速度,以及可保障性,这些已经不是传统机修运维体系可以解决的模式了。从邦邦几年的运维经验中可以总结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系统性与知识库的建立是提升复杂技术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其次,便是灵活用工体系的产生与高工资的压迫下,原厂服务已经越来越希望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来解决自身的服务保障体系,自身的服务业务向后端的高技术支持与技术研究方向转型。另外,在波音不断爆出问题后,其实第三检测市场也在蕴育中,传统厂机模式正在经受市场的考验。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一个优质的设备,而是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一套符合高要求标准的联动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传统 IT 服务产业中,甲方客户更愿采购的是一家总包集成服务商的服务,而不是单一厂商产品的原因。因为,终端客户真正在意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产品技术本身。综合解决方案可以让客户更清晰地感受到问题的终结,也更容易推进采购与管控流程,同时也解决了启动采购者对于未来服务及衍生问题的担忧。而新标准是衡量集成方案结果的最有效的应证工具。
诸如此类,在航空救援标准方面,从机场区域的 AED 布设及巡检,到抢救人员的分布及协作性;在旅途过程中,在航途中享受电子设备及视频的服务品质;在机票打印中,各航空公司及机型的代号标码,明文电报传递等等;在航线航道申请,各资料及准备流程的通用性;在私人飞机的停泊及飞行交互数据上等等。航空标准无处不在,当然,旧的过时的标准也无处不在,通过建立新标准是未来中国航空产业崛起的关键要素。
新标准要做到高标准、高要求、全球通行、智能系统化、流程便捷、区隔清晰,只有具备这些特质,才能够有机会取代现行市场标准。当然,要实现这些标准,意味着需要有业务、技术、未来各方面做好深度研究,需要对于未来的趋势研判精准到位,对于现有市场用户痛点把握精准,对即将爆发的技术核心牢牢掌控。每一个标准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强势的协会或企业,通过在产业市场的竞争中寻找到可以排除其它竞争对手,或抢占至高点,从而获得细分行业统治的重要利器。例如目前国际航协 IATA 在国际航运标准上的绝对权威,波音在飞机制造,零件标准件,BAC 等领域的掌控;DHL/UPS 在航空快件领域的定价掌控等,当然同步对应的还有无数中小设备与系统商在细分领域更严格的标准体系,而且恰恰是其中的关键供应商所可以达到的标准,才成就了一个大产业、大品牌背后的标准支撑者,而中国目前缺少的,正是这些大标准背后,支撑各类小标准的关键供应商。目前来说,中国的各类系统软件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正具备这样的机会,如何与产业联动,形成产业生态是下一步能否形成关键标准的重要基石。
在标准发展过程中,兼容性也是目前中国构建自己标准的关键点之一,首先,中国不可能自己独立构建一个纯粹全新的体系,因为缺少用户,也提升了用户转移的门槛,最关键的手段,实际上在构建自己体系之前,就设计出一套可以兼容全球标准标,兼容全球设备与数据的体系,让用户迁移及接受这一新标准的难度极低,而迁移动力极强。如果 B 端企业的迁移速度较慢,则完全可以采取通过 C 端体系向 B 端进行倒逼的逻辑。通过划时代的标准线,将老旧体系排除在新的航空产业之外,是最有效,且每一个航空从业者当下都该深思的问题。
** 以上四点的思考,** 是基于现有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趋势就重避轻,取自身市场的长处,补时间与先发优势的短板,以后发特征来迭代原有市场的产业互联网手法。航空产业是一盘新的大棋,在高铁基建末期,什么才是下一轮的新基建需求?肯定非航空业莫属。
关键在于如何做好设计,借疫情后的机会重构全盘,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点重新布局。每一个航空业者能够发展,也就意味着邦邦客户的需求也将同步增长。邦邦借助现有优势,完全可以帮现有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实现全国化交付覆盖,全球化的统一标准与覆盖,从工程师作业操作开始,到验收标准,到参数的真实效果呈现。邦邦愿意融合民航技术服务,与每一位产业生态伙伴共同携手,为中国民航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相信,大飞机,大航空货运不是梦。我们相信,驰骋在华夏大地上空的航空航天产业,必有中国航运一席之地。愿业者同心携手,砥砺前行,勇于去突破现状,谱写开拓同属于中国航空人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