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首科技:致力于做中国的 ServiceNow,帮企业实现“任何 IT 即服务”

导语:随着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不断深化,一些不为巨头所能照顾到的领域成为了创业公司发展的沃土。其中,IT 服务管理领域就有望发展为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而在这一领域中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在全球范围内,混合云已成为企业级应用市场的主力军。云计算的主战场巨头争夺狼烟四起,而细分领域如安全、运维、监控、日志、备份、配置管理等市场则是创业公司百花齐放。但细分领域发展越深,IT 服务管理需求越高,因此如何高效满足快速变化业务需求成为企业的痛点。

伴随着云计算和各类开源技术的广泛应用,IT 服务交付治理平台开始代替传统运维平台在部分企业生产环境中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企业 IT 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也引燃了云服务管理平台市场的竞争。云首科技便是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Part(一)

云首科技付自强:

云时代下如何念好 IT 交付管理这段经

不与大象过招,却拿大象垫脚

随着市场科技化程度不断深化,传统 IT 服务需要以更高效的方式响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而企业用于 IT 服务优化的费用也在不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80%,整体市场规模逼近 500 亿元。这片泛红的云管理细分领域市场,成为了创业公司发展的沃土。

蝴蝶派:当今中国的云市场里已是巨头扎堆了, 那么云首科技是如何看待与这些巨头关系的?

付自强:每个时代下都有巨头,从 BAT 到 TMD 再到现在的 MMP。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巨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公司就没有生长的空间。因为巨头公司有很多无暇顾及的细分领域,这些都是创业公司成长的机会。创业公司也需要感谢巨头企业,双方的关系就像是“大象踩的坑,要蚂蚁来填”。

云首科技所聚焦的领域主要是在混合云趋势下的 IT 服务交付和治理两个细分市场,而并非与巨头企业正面竞争。在云计算尚未崛起的时代里,就已经有 IT 服务交付和治理这个市场了。只不过当时企业普遍采用专业的工具来进行管理,交付复杂,持续维护费用昂贵,导致并不普及,更多的用户还是通过“人工”这种经济的方式进行管理。然而在云计算发展崛起之后,传统的 IT 服务交付治理工具扩展性差,对新技术、新模式适应性不强的弊端就凸显了出来; 同时愈加复杂频繁的技术迭代和业务需求场景的快速变化,也使得靠传统“人工”方式疲于跟上变化不再那么“经济”; 同时会造成很多潜在的业务风险和安全隐患。在这个大背景下,新一代的基于多云 IT 服务管理平台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蝴蝶派:云首科技在混合云市场的差异化表现在哪里?

付自强:云首科技的差异化首先是“任何 IT 即服务”的理念。与多云管理关注“云”的管理不同,云首科技从一开始就关注“服务”管理。多云管理背后是 IT 的 IaaS 和 IaaS+ 资源,而服务管理则是涵盖了所有的 IT 物料、物料串联的流程以及对物料进行管理操作的人。

云首 IT 服务运营中枢不单强调流程,也强调流程过后的自动化执行能力,和面向业务端到端的服务自动化交付能力。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云首科技能够提供的服务响应模式从被动进行变为主动,服务供给模式也由人工服务变为了自动化服务。

蝴蝶派:如何理解“任何 IT 即服务”的理念? 未来几年云首有哪些新的战略布局?

付自强:“任何”是指开放性,IT 服务不仅限于资源,也包括对资源的操作,还包括 IT 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事务型工作和交互型工作。我们认为 IT 和服务的背后是“人、流程和技术”的统筹考虑,面向场景的功能设计是大原则。

在未来,云首科技将会沿着“一步登云”和“云来云往”两个大的战略持续往下走,在行业方面不断总结提炼出最佳实践。借鉴 Servicenow 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打造符合中国企业级用户使用特点的 IT 服务入口。对外输出的不是简单一套软件产品,而是产品背后蕴含的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考和落地的经验,帮助企业实现 Sixmore(通过更高级的自动化,更强大的智能分析,用更少的人管理更多的 IT 资源,更快的响应业务变化,帮助企业 IT 获得更高的 RIO)。

对症下药,多样化产品驱动业务增长

在 2014 年,多云管理意味着多个端口的集成,即硬 API 对接。但随着技术迭代和使用场景深化,多云管理已经不仅限于端口集成,而且衍生出 IT 服务能力交付、自动化运维、IT 运营、态势感知等一系列更深、更有业务价值的场景,这也对平台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更多要求。

蝴蝶派:针对环境不匹配的问题, 我们是如何解决的?

付自强:没有两家企业的 IT 环境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从底层使用的计算、存储、网络品牌、设备型号,到在资源之上安装的差异化的操作系统版本和补丁,再到 OS 之上的各种应用中间件和数据库配置参数,差异性无处不在,资源 + 环境 + 参数 + 操作方式的组合复杂度是几何级上升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不同产品的相互适配,云首科技的产品主要包括 UCMP,Appmatrix,Atomflow,Mindset,Orchstack,Guideview 等。UCMP 底层资源的对接,抽象和调度能力 (解决资源差异性);Appmatrix 对资源及环境参数的组合和配置能力 (解决环境 / 配置差异性),Atomflow 对脚本和各类自动化配置工具的编排调度能力 (解决对资源环境操作的差异性);Guardian 对不同租户,不同角色用户操作权限的控制 (解决权限的差异性),此外 Mindset 解决业务应用和底层资源环境依赖关系的问题,从而可以更为高效的实现多云管理。

蝴蝶派:云首科技在不同阶段是如何提升 ROI 的?

付自强: 在起步阶段通过有一定信任基础的标杆用户和渠道拓客,通过标杆用户打磨产品,逐步提高产品化程度; 然后以标杆用户为中心,向行业进行复制。在市场层面寻求行业内大集成商的合作,在技术层面不断抽象和提炼行业共性功能,持续提高产品化程度,同时通过 IaaS 厂商的合作扩展到其他行业。

后续随着产品化程度的提高和产品功能模块的不断增加,会拆分出更为轻量、场景更细分的产品功能组合,以便快速的推向市场。先切入用户,再通过用户的使用反馈逐步开放更多的功能给用户,一方面增加客户粘性,一方面增加收入来源。目前,平台已经在技术层面做了 SaaS 化规划,时机成熟时会考虑推出 SaaS 化产品。

四年磨一剑,多轮升级打造开发平台

在多云环境下服务交付和治理真正的痛点在于前端用户服务请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段服务处理过程的流程复杂性,以及后端服务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多岗位协作的复杂性。这是典型的 IT 管理问题,需要熟悉传统企业 IT 管理的经典方法论,借助传统 IT 运维管理经验,才能把多端执行串起来。

蝴蝶派:当前公司的 CMP 平台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付自强:经过 4 年的打磨,云首科技的产品在功能和架构上经过了多轮的改造升级,已经从单一云管理平台 CMP,扩展出多个独立又可相互组合的产品系列,形成独特的 IT 综合服务交付 & 治理平台。

目前平台的大版本是 3.0,已经在很多大型用户的生产环境上线运行。1.0 和 2.0 还是传统意义的 CMP 平台,而 3.0 版本中 CMP 是其中的一个模块,新的 3.0 版本中加入了自动化运维。Devops、CMDB 等多个独立模块相互之间即独立自成功能体系,又可以进行灵活组合,形成真正的 IT 服务交付治理中枢。

蝴蝶派:在平台技术研发投入方面情况如何? 主要技术特点是哪些?

付自强:而在 3.0 版本的技术上,除了全微服务架构、前后端分离等技术,云首科技在流程引擎、规则引擎、计费引擎上都做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同时在资源和服务的编排调度上更强调跨云和开放。虽然踩了很多坑,经历了很多痛苦改造和优化过程,但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的匹配度上是越来越高了。后续云首科技还会持续在研发上大力投入,将更多场景化的服务能力接入到平台中,帮助用户实现开箱即用。

总体来看,云首科技的技术特点体现在:

1. 开放性,提高了产品化程度,降低了用户使用难度,对各种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兼容性;

2. 对服务具有抽象性特点,自定义的服务设计和对外供给能力;

3. 对流程和权限提供了精细化的控制能力;

4. 为平台使用对象提供了扩展能力,从运维到开发到业务人员均可适用。

蝴蝶派:您觉得云首科技最吸引投资人的地方是什么?

付自强:我们 2018 年 1 月份刚拿了 AA 投资的天使轮融资,18 年的业务实现了 4 倍的增长,并连续第三年保持盈利状态。我觉得云首科技对投资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以下三点:

1. 我们对企业级 IT 服务市场比较深刻的思考以及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2. 我们团队综合能力的均衡和互补。

3. 我们对资金近乎苛刻的利用。

Part(二)

云首科技顾凯明:

先天下之云而管理,后天下之平台而运维

2016 年,Gartner 为 CMP 云管理平台给出了明确定义:对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进行整合管理的产品平台。而在国内,CMP 平台并非都是在 2016 年之后才诞生的,在 2013 年初,云首科技就开始扎根 CMP 领域,成为最早的一批拓荒者。

2018 年,无论是从行业竞争还是资本跟进来看,多个云厂商并存的格局的确已经形成,多云格局的提早出现也给市场上的企业用户提供了多云策略的选择。从用户需求来看,上不上云在如今已经成了一道伪命题,用户关心的是上哪家云? 以及如何用好云计算来帮助企业创新? 在一开始,企业上云的策略通常是选择从单个云厂商购买公有云服务,接着有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始偏向于选择私有云 + 公有云的混合云策略。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多云策略有逐渐取代单一云厂商策略和混合云策略,成为主流的上云策略的趋势。

云市场多云格局的形成以及用户层面多云策略的流行,优化将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包括成本、多云治理、管理及数据上。这种管理涉及多个供应商的云端控制台切换,特别是跨多云组合的数据优化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像云首科技这样专门进行多云管理的平台逐渐成为热门企业。作为成立比较早的多云管理平台,云首专注的并不只是把云管好这一件事,他们还承载着企业用户服务入口的职责,那么云首产品模型有哪些技术优势呢?

为此,我们采访到云首科技 CTO 兼总架构师顾凯明,来听他讲讲云首科技的那些升级打怪的故事。

一家比 CMP 定义更早出现的 CMP 公司

蝴蝶派:多云管理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顾凯明:多云管理是从企业的云化开始的。由于业务发展需要,2014 年左右,很多企业在虚拟化之外开始做云化,更多的互联网业务要求交付速度更快。如何以更快、更敏捷的方式获得 IT 服务成为企业看中的焦点。此时,单一的云平台无法满足企业对云资源的要求,多云策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云多了,需要进行管理的云也就多了,云管理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多云管理还有另一层的需求,那就是运维。传统的人工运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效率低的问题开始显现,企业即使不断加大在运维方面的投入依然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自动化运维势在必行,多云管理平台也就顺理成章的承载了这一任务。

蝴蝶派:市场上存在哪些多云管理业务的企业? 云首科技与之相比存在哪些差异?

顾凯明:在国外,CMP 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 SaaS 运营方向的平台,典型的就是 RightScale,他们主要做 SaaS 化运营,偏重于公有云管理; 另一类则是做私有化部署的平台,典型的是 Cloudforms,偏重私有云管理; 而国外的平台无法在国内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缺少与国内云的对接,产品对国内企业的 IT 现状的适应程度不够,比如审批流程、审计需求、安全需求等难以达到; 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采用的是纯产品化模式,无法提供定制化产品,所以在国内很难落地。

在国内,CMP 平台也比较多,功能相对而言也比较完整,云首科技相比国内竞品有这几个优点:

第一,底层架构比较可靠,我们经过了几个版本的迭代更新后到 3.0 版本。3.0 版本借助新一代混合云框架 Terraform 实现多云对接、多个 IT 资源对接的能力。而相比之下竞品虽然功能会比较多,但是架构很难在底层上进行迁移,涉及到大量的重构问题;

第二是插件开放,我们将会把 Terraform 上的近三百多个插件以服务的方式开放,并且提供两个真正的微服务架构引擎:工作流程引擎和规则引擎,能够帮助用户达到准产品级工作流,实现流程的定制;

第三是平台开放,我们可以做到服务目录定制开发、监控开放、作业平台的开放,开放能力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之一;

第四是在容器化部署方面的实践,我们能帮用户提供稳定、高可用的部署,这一领域也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

一个海纳百川的集成管理平台

蝴蝶派: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多云管理这个行业的? 为何会选择加入云首科技?

顾凯明:我个人从 2005 年开始做企业 IT 相关工作,而接触云计算和运维相关技术是在 2013 年。从基础资源 IaaS 层到 APM 层面,再到 BSM 系统都做过。主要专注的方向是服务管理平台,重点是让 IT 服务与企业内部基础 IT 基础设施之间建立起联系。在加入云首科技之前的几年里,我都在从事私有云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这些经历让我很自然的转到云管理行业中。

多云管理的理念属于比较深入的细分领域,所以以前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但是从 2018 年以来建立云计算和云平台成为了企业的共识,企业对多云管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都有多云管理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也已经形成了长期持续合作的发展态势。

选择云首科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云首公司本身的发展基因。云首科技的核心团队最早是做私有云的,也是在国内最早做云管理的团队,云首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眼光很超前,我相信云首能把这个领域做好。同时公司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在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就达成了合作,并且一起经历了团队从无到有的阶段,关系非常牢靠。

蝴蝶派:目前云首科技多云管理产品有哪些? 这些产品具有哪些特殊功能? 能为企业解决哪些问题?

顾凯明:我们产品模块最主要有五类,最主要的模块混合云管理。云首科技的技术优势在于架构进行了多次升级,目前采用了 Terraform 架构,官方已经与各种云、各种资源实现快捷对接。同时基于元数据架构做了服务设计、用户设计,完成后可以把数据转入 Terraform 对接; 并且实现了对 IT 资源和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设备等的管理;

第二个模块是跨平台的资源管理模块。云应用在管理时可以被看作是一组资源的生成和编排过程,需要平台编排来实现功能的顺序启动、参数传递等能力。我们的编排模块能够实现跨平台的资源定义,创建时能具体指定到某个资源平台,我们称之为跨平台的资源编排模块;

第三个是分布式作业模块,在资源申请完后,需要以脚本或调用用户已有自动化配置工具 API 的方式来做自动化运维,传统的方式是用人工和手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用户自定义脚本,然后批量执行任务,也可以单次和定时执行并让脚本做到可编排串联的过程,编排出基于运维场景的复杂作业场景;

第四个是 IT 资源的配置管理数据库,与传统的 CMBD 类似,但我们能够让云管资源和 CMDB 数据联动,保证配置数据的鲜活性;

最后是智能化运维模块,现在比较火的 AIOps 落地案例并不多,所以我们在做一些规划和尝试,预计会把前面的一些资源和数据进行整合; 然后通过算法来生成一些运维和决策功能,比如对平台的一些脚本内容进行自动化的审计,评估其安全性。

蝴蝶派:使用云管理的企业普遍具备个性化特点,云首如何实现个性化与产品化之间的关系平衡?

顾凯明:每个客户都有个性化需求,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不同的客户会有共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多做项目提取出共性的内容放到产品中。其实有时候客户只是不理解 CMP 能做共性的事情,这时就需要引导,帮客户理解产品设计的理念。

另一方面我们做了特性功能开关,把所有的功能放在同一个代码版本中。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特性功能开关设置,比如用户在申请云主机的使用,申请人角色是不一样的,可能是纯业务人员、可能是业务运维、也可能是基础运维在申请。身份使得每个人要求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我们设计不同的开关,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功能,达到一套代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目的。当然,完全定制化的需求也是有的,但在设计功能时,我们会把相关定制化的内容以微服务和 API 的方式保留下来。未来有类似场景时,只需要对微服务模块和 API 进行少量调整即可,因此定制开发与主流产品功能并不冲突。

一条无人知晓但必须走完的路

蝴蝶派:云首科技在应对多类平台管理时,有哪些技术解决“可信云”问题呢?

顾凯明:我们在适应企业管理需求方面做了很多产品,比如审批流程、工作流、资源权限隔离、多租户等能力,并且对企业合规需求提供了多种功能,让不同用户看到不同目录、不同权限,达到了和 SaaS 平台一样的功能。对所有数据和功能隔离,以保障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IT 服务质量方面,通过 IT 资源定义和自助式服务目录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云管产品还提供了各个交付各环节效率的统计工具,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在服务指标的完备性方面,以应用为中心,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比如在云计算平台方面,在资源运行的时候把应用发布、监控、日志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串联起来,把各种指标以统一的方式来达到服务的完备性。

在数据安全方面,我们与安全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安全基线的自动下发。安全资源的配置,与周边的堡垒机、防火墙对接,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达到安全访问的目的。多级权限认证体系让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用户获得不同的资源权限; 我们也在做日志审计,让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操作用日志的方式记下来,让问题有据可查。

在规范性方面,UCMP 平台助力企业用户实现 IT 管理和运维的规范性。UCMP 平台强调以应用为中心,统一控制应用上线所需的 IT 资源的创建、运行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在管理过程中实现主机命名规范、资源蓝图的编排规范、应用中间件的配置规范、运维操作规范、安全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规范与标准。在规范性方面,UCMP 平台天然能够帮助用户实现规范性,在服务的方面可以快速实现规范,应用为中心,以统一的方式完成应用上线、hostname、蓝图的规范、自动化运维等形成了规范,实现平台所管理资源的统一基线。

蝴蝶派:您对云首科技未来在技术发展上有哪些期许,希望未来云首科技在行业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顾凯明:云首科技的未来主要是服务化和平台化,要做服务的开放架构。开放的架构主要包括了服务定义开放、自动化运维开放、监控开放等内容。我们在开放的架构上进行了很多的迭代,如果顺利我们能够很快就能把插件化的架构开放给用户。很多软件的成功就是因为开放的架构、插件化的架构,比如 OpenStack、Jenkins,开放带来了很好的生态。

另外云管理平台会形成平台化的概念,云首科技做的叫运营管理中枢,也就是企业内部一切 IT 服务的入口。能够把一些集中的能力嵌入到平台里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规划。此外我们还会做 ITSM 和 ITOM 的整合,就像国外的 ServiceNow 一样,基于自动化运维平台等去促成相关工作在中国的落地。

未来,我希望与云首共同成长,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产品,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Part(三)

云首科技唐文军:

为了实现“任何 IT 即服务”,他做了这些功课

腾讯的 Pony 说,「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

事实上微信的成功也从某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张小龙从一个优秀的程序员成了这个时代神一样的产品经理,铸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软件产品。

现实中,从优秀的程序员转型成产品经理成为技术团队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乏少数,创业之声 365 在采访云首科技时就邂逅了这样一位大咖,云首产品总监唐文军。唐文军拥有 10 年 IT 运维、云计算工程与管理经验,精通 IT 企业传统 IT 架构和云架构下的运维管理,是 CloudStack 中国社区成员,曾主导 CloudStack 技术文档的翻译。在云首主导设计平安科技、国泰君安、光大银行、东亚银行、国华人寿的多云管理平台设计和落地。

随着多云策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多云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催生出一大批多云管理创业者进入该领域。那么,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多云管理行业,如何实现产品不断晋级的呢?

厚积薄发,找准发力点

技术出身的唐文军,学过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等技术,在 IDC 公司做过数据中心技术支持。从硅谷技术大牛创建的云计算初创企业到后来进入云管领域,做过技术支持、系统工程师、售前、现在承担产品总监的重要角色。唐文军告诉记者,过往的每一次经历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与能力的积累,开始并没有想到今天会进入到云计算领域。不过在个人的技术背景和公司平台一步步推着进入了云计算领域。

蝴蝶派:从技术到运维再到产品,做出这种职业规划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您选择云首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不考虑一些巨头企业机会呢?)

唐文军:转变的原因,有两方面:内部原因是自身的积累,做技术时,主要是运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同时由于处于云计算行业,接触开源领域项目更多,开拓了技术视野; 做售前让我了解到客户的痛点,并清楚如何用不同方案解决不同客户的痛点; 产品经理就是要将解决方案落地,变成产品设计。之所以我做产品是因为云计算行业的产品经理,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首先技术路线很杂,分传统架构、云计算架构,囊括了计算、网络、存储等; 其次对客户痛点的理解和认知,甄别真伪需求,除了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还需要尽可能考虑通用性、扩展性等。这样的人往往比较难找到合适的。所以从技术 - 售前 - 产品,是水到渠成的过渡。再者,我希望能够最大化自己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多厉害,只能服务一个客户,解决一个问题。事实是,我们会面临很多客户很多问题,把个人的技术能力、解决方案沉淀下来变成产品功能就可以实现批量复制,这就实现了对“人”能力的最大化。

外部原因,是公司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会一直在发生变化,我需要调整自己的定位以便应对公司发展的要求。创业的过程中,既需要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打配合,又需要打破常规,不断有人出来挑大梁。

当初选择加入云首是出于对云计算行业的看好,同时被付总提出的“一步登云、云来云往、漫步云端”,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构想所打动,希望能参与、见证它的实现。云首虽然不是大公司,但是对于个人的发展空间巨大。通过全方位尝试,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创造更大价值,更好的提升自己。

精准定位,不断打磨产品

多云模式下,资源的供给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的大中型企业,IT 需要同时支撑数字化转型创新业务与复杂的传统业务,单一云服务商很难满足全部需求,“多云”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但多云如同双刃剑,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 IT 的新挑战。

由于目前云服务的架构以及 API 并没有标准,各个云服务商都有独特的产品和专属的 API,因此在使用多个异构云服务时需要对每一个云服务商进行适配。使用多云后,无法避免数据的跨云迁移,在数据一致性、低时延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挑战。在应用集成方面,需要对 API 进行聚合、转换,这对集成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安全方面,牵涉到各个云服务商的安全能力差异、企业自身对安全的要求,以及各国法规遵从等综合因素,多云的安全治理问题往往更为复杂。

蝴蝶派:云首的“一步登云、云来云往、漫步云端”分别是云管理的什么阶段,具备什么特点? 主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唐文军:一步登云、云来云往、漫步云端,是对云计算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第一阶段,是帮助客户快速上云,低成本试错,同时利用云计算的优势促进客户传统数据中心的转型。这一点,IAAS、IAAS+ 层面的东西会更多一点。比如资源统一管理、标准建立,自动化交付,资源运维、运营等;

第二阶段,是帮助客户在多个云、多个异构基础架构中屏蔽底层差异,强调对应用支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点,PaaS、应用微服务改造层面的东西会多一点。比如 DevOps、跨云应用部署或迁移等;

第三阶段,基本上已经与底层技术架构关系不大了,更多的基于云的形态,支撑什么样的业务,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不需要关注底层。

蝴蝶派:多云管理行业,巨头不断涌入,作为产品负责人,您认为云首产品的核心优势、核心壁垒是什么? 目前服务客户中,有哪些典型案例可以给大家分享?

唐文军:关于我们的核心能力,我想引用和我们进行联合研发的大客户项目负责人对我们的评价来说明:“核心技术我们很难学过去,串不起来的。你们的核心不是现在的代码,而是这个能协作、持续创新的团队”。云首科技产品的核心理念是“任何 IT 即服务”。我们从多云的资源管理入手,经过 4 年的发展,已经将服务类型从最开始的资源类逐步扩展到操作类、事务类、交互类和应用类,同时也积累了 30 多个专利技术。如何利用各种技术解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付出代价最小且具备延续性才是我们的核心。

以 IT 服务生命周期视角的整体方案,统一 IT 自服务入口及治理中枢,以业务为视角的端到端 IT 服务能力交付通道构成了云首产品的核心优势。主要围绕“搭建框架、提供通道、输出能力、适配场景、能力赋能、最佳实践”这一主流程,加上运营管理,同时配合其他编排能力,比如流程编排、应用编排、作业编排等等。

在案例这方面,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每个环节都需要细细打磨。我们的典型客户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世界 500 强保险集团、大型油田公司、大型汽车制造类企业、大型零售企业等,服务人数少则千人,多则几万人。其次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标准化、自动化、合规化等问题,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突破和考验。以大型油田公司为例:一期我们做了桌面云管理平台,服务于全油田 4 万多人,进行桌面、应用的自助式、标准式申请以及全自动的交付、计费、统计等功能。目前我们在做的二期是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平台,从桌面云扩展了虚拟化管理、服务器管理、SDN 管理、高性能资源池纳管、应用勘探资源池纳管、存储管理等,包含一系列管理和运营功能。可以说是将服务中台的概念全方位在油田公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行落地。

蝴蝶派:目前云首服务的行业多样,不同行业对于云的需求不一样,多云管理也会面临不同问题与挑战,从产品层面如何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唐文军:选择做云管或服务中台,并且做成一款企业级产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是挑战最大的。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1、产品架构的核心能力开放,且将外部开源产品的能力集成为我们的能力。比如我们搭了一个架子,然后不同的地方整合不同的开源软件,同时保留开源软件的灵活性,这样就不需要在很多地方自己再重复造轮子。

2、产品功能的自定义配置。通过参数配置项、元数据定义等方式,开放了产品功能参数的配置过程。在落地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做出产品调整,适配用户的场景。

3、跟客户一起进行现状梳理、痛点、期望的目标。同时,结合我们在其他项目中积累的经验给客户提供建议。尽量引导客户向行业标准化的方向靠拢,而不是墨守成规。

4、定制化开发,在我们目前这个产品化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在需要开发客户的功能需求时,会做较多产品标准化的讨论,确定需求是否合理和通用。尽量将定制化需求,变成产品需求或做成通用可配置化的功能,从而不断完善产品对不同场景的适配能力。

构建生态,深耕服务能力

自阿里巴巴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概念以来,各种“中台”策略层出不穷。云首希望,在企业由传统数据中心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过渡切换中整合资源 (包括企业的软硬件和周边配套的 IT 系统),转变用户对于资源的管理和供给方式。从基础架构入手,通过标准流程自动化的手段抽象 IT 服务能力,实现任何 IT 即服务,让企业 IT 更加敏捷的服务于应用与业务。

蝴蝶派:在未来的几年中,您能预见到的行业挑战是什么? 创业公司如何跟行业巨头去争夺市场份额?

唐文军:多云管理的行业挑战在于,如果只是多云管理,那永远只是基础运维部门的“一个运维工具”可有可无,没有真正的跟业务结合起来或者说没有给业务直接产生价值。

目前我们提的“服务中枢”,行业提的“服务中台”,会是一定阶段内的方向。

创业公司和行业巨头后续不是争夺市场份额,讲究的是生态、合作、配合,现在大家都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对于庞大的企业客户群体,往往需要多家配合满足他们复杂的需求。

蝴蝶派:如果云首想要做进一步的产品优化,您觉得可优化的空间有多大,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唐文军:产品的优化空间很大,云管也好服务中台也好,本质上是利用技术解决管理问题支撑应用,最终高效的服务业务。每个点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明白我们要做哪些,能做哪些,在什么时间点解决哪些问题。

对于产品优化的方面:产品化程度以及产品模块能力的进一步拆分和完善; 产品架构的开放性,快速接入能力; 适配的用户场景。

利用 ITSM、ITOM、BSM 等一些方法论的支撑,结合我们在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输入到产品中完善我们的“整合 + 交付 + 治理 + 运营”为核心的服务中台,帮助企业实现“任何 IT 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