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一种完美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零工经济」这个词,正在走入大众的视野,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对于很多苦于上班拥堵的路程、单调而乏味的工作,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自由的人来说,零工经济无疑是转换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种选择。

在网络上走红的「斜杠青年」这个词,似乎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那就是能够以一种更加自由化的工作方式来决定自己的时间安排,从而更加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并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善于知识付费和说段子的罗振宇,曾经提出过「U 盘化生存」的说法,他认为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 U 盘,可以自由地接入组织的接口当中。不管是 U 盘化生存,还是斜杠青年,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其实背后都说明了零工经济大潮的来临。

一、人们为何要加入组织?

从人类历史来看,加入组织是获得保障感、形成协作从而共同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路径。人类有着社会动物的属性,天生就有着加入群体的需求,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会团结起来猎取野兽。这是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形成组织和为一个组织工作,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主流,而在此之间是漫长的农业时代,而在农业时代,显然是没有零工经济的土壤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实,人类社会大规模组织化工作的这种形态,也是随着大工业体制所形成的。亚当·斯密曾经论述过,组织形成的分工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大工厂逐渐产生,以往小作坊方式的生产组织逐渐消亡。而过去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则加入企业成为了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状态非常辛苦。

在 19 世纪的英国,15 岁的少年可能就要加入工厂,在工厂和矿上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由此成为工人运动发起的重要起源。而工厂制度在美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美国管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的《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股东和管理层的逐渐分离,使得大企业已经成为了主流的组织形式,科层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开始形成。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学体制的建立,企业和各种机构的科层制逐渐完善,大学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一种新的工作人群种类开始出现,那就是企业的职员,通常简称为「白领」。

他们不需要付出过多的体力劳动,脱离了工厂的流水线,在办公室里面工作,成为了米尔斯所描述的《白领》中描述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剧《广告狂人》等作品中经常描述的素材。他们不再需要在艰苦的自然环境进行工作,面对的生产工具从工厂的流水线成为格子间的办公桌和电脑,他们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又似乎成为了另一个流水线中的节点。

总之,在办公室和组织工作,并不是天生发生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希望在组织中寻求保障,经济前景的可期待性和组织体制的完善,使得绝大部分人选择加入组织来工作,这给人一个社会的位置和保障,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人的本性。

因此卢梭才说:「人天生自由,但总处在枷锁中」,正是这种张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过去,零工经济既非主流,也没有成长的土壤。

而中国组织的形成逻辑,最早承袭了前苏联的管理方式,建国后各类单位的建立,把个人的生活和组织需要统一了起来,这在当时可以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和提升社会效率,其极致就是单位办社会模式的形成,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的社会,个人生活和单位联系在一起,单位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生活福利。

这时候人不单是「自然人」和「社会人」,还是「单位人」,生老病死都可以由单位负责。因此在 80 年代当中,「单位人」的逻辑深入人心,基本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单位当中,「自由工作者」这个概念尚不存在。

二、什么是零工经济?

按照定义,零工经济是指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群体工作和经应用程序接洽的按需工作两种形式。「零工经济」 不仅仅是个时髦词,还是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准确描述。

2018 年 12 月 12 日,Edison Research 发布了一份报告:《2018 美国的零工经济(Gig)》(Americans and the Gig Economy)。报告显示,几乎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在零工经济(Gig)中赚钱。商业调研结果显示: “零工”工人占美国劳动力的 34%,,到 2020 年将增长至 43%。

在中国,零工经济其实也早就有发源。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中期,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从起步走向蓬勃发展,但是大多数企业一缺技术,二缺设备,三缺市场门路,关键还是缺少懂技术、会使用生产设备的技术人员。

于是,当时的乡镇政府和企业从城市下放或退休在本地的干部和技术工人,或者通过种种关系从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工厂和科研机构聘请工程师、技术顾问和师傅,来帮助解决使用机器、开发产品、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技术难题。

这些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的技术人才来自大城市里各个不同的行业,但是,他们都会利用当时一周唯一的休息日到乡镇企业去攻坚克难,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按需市场化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出于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需求,从而进行一些兼职,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但由于大部分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希望加入一个组织来工作,同时信息科技不够发达,不能够很好地撮合供需双方,因此零工经济没有得到大规模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零工经济有了更加合适生长的土壤。2008 年之前,以「猪八戒网」为例,从基于互动式问答的知识分享网站到众包平台,基于知识和零工的分享经济完成了萌芽阶段的发展。而 2009 年至今,国内众多领域的分享经济型企业全面开花,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分享经济形态大量涌现。

传统企业方面的一些变动也映衬着零工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宝马、奔驰、奥迪等汽车巨头进军以租代售、停车共享等领域;海尔集团提出了「人人创客」的转型战略;用友集团则聚焦于分享经济模式,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搭建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这都使得零工经济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三、零工经济缘何发展、繁荣?

零工经济从出现到火热的背后,是知识经济和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是当前的经济形态特征之一,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已经体现出了很强的知识经济的特征,而知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知识作为一种软要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少地依赖组织协作,而是通过个人更加自由的形式独立嵌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中。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就在《管理人的未来》中畅想过未来知识工作者的形态,预言过零工经济的可能性。

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性产业将会比重不断增大,社会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分化,需要的服务性工作越来越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有将业务外包的冲动,将其中的很多订单,外包给零工经济工作者,从而使自身的组织实现精简化。而在供给方,能够提供按需服务的工作者也越来越多,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应知识水平的劳动者不断增加,创造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供给。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科斯定理」,指出了企业的边界在于交易成本、谈判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相对比值。无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大企业病的凸显,使得人们越来越愿意将把企业的边界缩小,将市场变得更大

因此很多企业在内部也建立了企业的内部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则建立了全新的劳资关系模式,将一部分劳动者转型为合伙人,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并将更多的业务外包给市场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了重塑,这是零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因。各种网络平台使得供需撮合更为方便,从而提供了很大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从社会心理层面解析零工经济的繁荣原因首先在于,这种经济形态迎合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需求。相对于 70 后和 80 后,90 后在物质更加富裕、信息传播更为扁平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技能相对更加多元化,也越发向往自由和更加自我,对于传统科层制的组织天然有着不信任感和畏惧感,愿意选择以更加自由的方式来工作。

其次是伴随未来二胎大潮的来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能按照传统方式上班的人群数量将更多,照顾老人和接送孩子,都会耗费大量的家庭劳动和时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无法按照正常上班考勤的人而言,零工经济无疑是很好的机会。而由于大城市相对比较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会有很多有着全职工作的人,选择以零工经济方式来补充收入

从技术来看,各类网络生产工具的发达使得各种劳动可以更好地在线化很多网站与平台都提供了网络外包服务,方便人们在网上申请工作并获得收入,滴滴等共享经济平台更是吸引了大量司机的加入。生产工具的在线化和沟通成本的降低,使得加入零工经济更为容易。

同时,媒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年来的媒体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加容易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发展路径,在媒体传染性和示范作用的影响下,人们看到了很多基于零工经济改变自身状况的案例,会更加乐于改变自己的现状,加入到零工经济的队伍中。而媒体对于零工经济的宣传,使普通人对于零工经济有了更大的接受空间。

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类创富梦想的案例,使得年轻人更加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大量的创业成功案例,使得这一代的年轻人具有更多的乐观精神,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动荡和下岗都已经是过去式,因此他们对于稳定没有前代人那么强烈的追求,也就对「零工经济」有着更高的宽容度。

四、但零工经济真的就是完美的形态吗?

尽管「零工经济」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但依笔者之见,这种经济形态仍然有种种问题。

首先,获得保障是人的天性之一,而零工经济目前还缺乏保障性,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

零工经济平台和从业人员形成的,是具有新型特点的劳动关系,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在保障上还有死角没有覆盖。从国外法律来看,在意大利法律中,有类劳动者的规定,类劳动者处于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之间,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显然有关法律制度还是需要尽快出台完善,以保障零工经济形态下劳动者的权益。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成立工会、加重平台责任等来保障零工经济从业者的权力。

再次,人其实都是需要交流的空间来磨练自己技能,提升沟通水平的。

管理学指出,现场沟通的效果,是不能被网络沟通代替的,现场人与人的互动所形成的激励和灵感,能够使得组织的效率更高。如果未来的工作完全是以零工形式存在,则有可能会降低效率。传统的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即需要人按时在某个固定地点工作的形态,仍然有着一定的意义。

技术在造福人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垄断性和依赖性,个人虽然没有依赖于某个组织,但是却需要依赖平台的不断派单。技术本身却有着一定的黑箱性质,你无法肯定平台的派单是最为符合双方的「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个人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无法接受平台的安排,而如果不接受平台的派单,平台却可能会有着相应的惩罚机制,这会使个人的利益受损,在《经济奇点》这本书当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很多有关零工经济让人疲于奔命的案例。

对于技术机制,需要考虑到经济外部性和社会的总体福利,需要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因为,平台最终是需要提升效率的,技术是需要达到最高的效率值的,而会较少考虑到个人的种种情况。

因此,零工经济这个词,并没有天生的完美性,它并不适合于所有人。

首先,零工经济要求非常高的个人素质和个人管理能力,一旦进入零工经济状态,那么个人需要掌握多种技能,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和抵御能力。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是不是适合零工经济这种方式。

尽管企业有责任提升对劳动者的保护,也有义务帮助零工经济者的掌握一些通用工具,但劳动者也需要有相应的准备。正如同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曾经论述,有一部分人有着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意识,因此愿意为了更高的事业成就而承受风险,而大部分人则获得固定的收入。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努力发展合伙人机制,让更多人获得企业的股份,但是这个本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而零工经济当中,个人相当于成为了一个极其小的企业,也需要承担起风险和很多企业的职能,但是相对于企业而言,个人并没有获得企业的地位,风险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可能对于一个劳动者而言,需要掌握相应的能力,对零工经济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再加入零工经济,才是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