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及未来中国 IT 产业发展展望

当前全球数字化进程日益广泛而深入,人类正在步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虽然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增长复苏势头可能放缓,但随着软件定义日益深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未来两年 IT 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据 Gartner 预测,2019 年全球 IT 支出预计 3.76 万亿美元,比 2018 年增长 3.2%;2020 年全球 IT 支出预计 3.87 万亿美元,比 2019 年增长 2.8%。

|

关键词:

|

发展 展望 IT 产业 2019 年

|

当前全球数字化进程日益广泛而深入,人类正在步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虽然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增长复苏势头可能放缓,但随着软件定义日益深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未来两年 IT 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据 Gartner 预测,2019 年全球 IT 支出预计 3.76 万亿美元,比 2018 年增长 3.2%;2020 年全球 IT 支出预计 3.87 万亿美元,比 2019 年增长 2.8%。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贸易争端影响逐步显现,国内需求增长持续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微观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将逐步显现。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国 IT 产业将在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总体态势,通过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突破,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对外开放,全方位推动我国 IT 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 2019 年我国电子制造业增速可能继续回落,电信业务总量增长 80% 以上,互联网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将分别增长 16% 和 13% 左右。

一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引领新常态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也是世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数字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云计算为核心技术引擎,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生态为主要商业载体,以开放共赢为主流合作模式。数字经济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巨变。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是各国的共同机遇,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根据华为和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数字经济将占 GDP 的 24.3%。发展数字经济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选择。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数字中国建设将取得积极进展,取得更多数字红利。

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制造领域,实体企业依托虚拟空间构建起虚拟产线、虚拟车间和虚拟工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仿真、试验、工艺等活动在数字空间的映射,虚拟实体融合重塑制造体系,提升制造效率,推动制造业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流通领域,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了销售模式,不断提升销售效率。线上交易消除时空界限,线下交易丰富用户感知,提升消费者体验,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以零售业为例,我国互联网企业积极地从线上走向线下投资实体零售,对线下实体零售的影响力明显加大,在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中,互联网巨头投资企业销售总额已占据 28%,而这个比例在美国只有不到 1%。在不断推进的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企业正面临“大爆炸式颠覆”和“挤压式颠覆”双重威胁,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传统企业将把握趋势、认清规律、率先行动,在数字经济大潮中掌握先机。

数字经济推动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在 IT 产业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只有将数字信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技术优势化作新的经济和产业优势。以共享经济为例,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技术,能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说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进行的革命。虽然 2018 年我国共享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而言,共享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然值得肯定和期待。目前,共享经济主要出现在交通工具分享、居住空间分享、资金分享、创意分享等领域。未来,共享经济将继续从存量共享向增量共享转变、从跟随模仿向引领创新转变、从国内竞争向国际市场拓展、从生活服务向生产服务拓展,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将给共享经济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5G 开启万物互联时代后,将创造全新的共享需求和机会;自动驾驶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乘车共享业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区块链技术可以直接将消费者和共享服务提供者连接,取消中间环节,将成为激发新的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我国共享经济的新“风口”。预计未来三年,共享经济年均增速将在 30% 以上。

数字经济拉动信息消费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随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消费将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消费领域之一,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将加速成长,线上线下消费协同新生态将逐步形成,不断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基于移动支付、二维码、移动社交等的新商业模式将持续大量涌现,线上线下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热度,小程序、跨境电商、短视频等将成为信息消费中的新增长点。2018 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 6 亿,市场规模超过 118 亿元,预计 2019 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0 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 6 万亿元。随着我国网络信息设施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网络提速降费红利将逐步释放,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普惠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欠发达地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三、四线城市的数字消费迅速增长,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将被激活,弱势群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服务,城乡、区域、行业间的数字差距将逐步缩小。

二 信息产业稳中向好打造新引擎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 IT 产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升级加速深化,培育出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凸显。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加速兴起,我国 IT 产业必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电子信息制造业将着力弥补核心技术短板。重点聚焦 5G 中高频器件、人工智能芯片与算法、汽车电子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强化核心技术创新,更加注重补齐基础和通用技术短板,更加注重元器件、整机、应用与服务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快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发挥企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凝聚创新活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重点领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信息技术与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传统领域的融合发展将不断深化,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健康养老等融合性新产品、新业态将不断涌现。电子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设备等基础产业领域将更加夯实,为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和安全保障。以 5G、智能制造、消费电子转型升级为导向,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智慧家庭、智能光伏等新兴产品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神经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研发持续深化。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驱动下,培育发展区域新增长极,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将逐步完善。部分企业将更加注重全球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增值、创新链整合,建立健全国际资源有机互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全球研发创新网络。

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巨头企业继续推动生态建设。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下,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 2019 年我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 / 增强现实、超高清终端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将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在社会各行业应用普及将更加迅速,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健康养老产品将逐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传统硬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将借助自身在平台、技术、资本、渠道、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构建并不断扩展智能硬件生态系统,行业巨头的竞争最终是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互联互通与交互方式优化,将成为 2019 年及未来几年智能硬件产品发展的重点。智能类产品的用户黏性与实用性息息相关,简单、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人、机、云端的无缝结合也将使智能硬件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互联互通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在人机交互模式、智能化性能等方面将大幅提升。未来的智能硬件将被视为一种服务,依托完整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完善相关领域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硬件、软件、内容将接入统一的智能硬件平台,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技术研发将加大投入,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将逐步建立完善。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渗透性将进一步提高。作为使能技术的软件是 IT 产业的灵魂,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基础支撑。随着新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应用,软件的技术架构、计算模式、开发模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重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日益成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步入质变期。随着“软件定义”应用的不断深化和场景的不断扩展,将出现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的新型软件平台,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软件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变革的作用日趋明显。同时,软件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加强,推动传统行业走向智能化,应用场景将向制造业、家居、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快速扩张。智能制造的推进将使制造业设备、知识和工艺流程软件化以及软件平台化趋势逐步显现,为制造业赋予数字化、网络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属性,引发产品功能、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从软件代码量看,洛克希德·马丁已超越微软成为世界第一大软件企业,西门子成为欧洲第二大软件企业;罗克韦尔 60% 的人员是软件研发人员;特斯拉 Model S 系列车型软件代码超过 4 亿行,软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40% 以上。2019 年 1 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众宣布成立传统汽车企业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努力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以应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挑战,并将投资 35 亿欧元打造自己的汽车操作系统 vw.OS。此外,开源在软件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开源软件正逐渐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创新的主力军,重塑软件产业创新生态,基于开源软件特别是平台型开源软件的创新格局将加速形成。

大数据产业体系趋于成熟。当前数据量正在呈指数增长。据 IDC 预测,2020 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将超过 40ZB,是 2012 年的 12 倍;我国的数据量则会在 2020 年超过 8ZB,比 2012 年增长 22 倍。随着大数据应用的逐步加深,数据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大数据产业体系将逐步走向成熟。从需求侧看,政务、金融、医疗卫生、工业、商贸等行业数据大量积累,数据中隐藏的价值日益显现。在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大数据提供各类精准服务,必将成为主流趋势。从供给侧看,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数据平台将迎来高速成长、产业化突破的关键机遇期,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将逐步演进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IT 企业纷纷推出基于大数据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应用平台,数据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涌现。数据的全面整合有利于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行业定制解决方案将不断出现,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全面、完整的数据价值发现平台,协助企业开展商业决策。在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细分领域,中小企业将成为市场主力。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开源特征和企业级计算能力的开放使得大数据分析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应用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定制化服务成为主流,小型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初创企业将聚焦在该领域,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

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将逐步显现。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迎来质的飞跃,成为未来国家竞争的关键赛场。美国总统特朗普于 2019 年 2 月签署行政令,启动美国人工智能倡议,这是美国政府首次提出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目的是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力。预计 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 36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57%,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 56300 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在我国人工智能各领域中,语音识别发展最为成熟,未来将进一步提高产品准确性,强化语义分析及反馈;人脸识别已在安防等领域得到应用,但在精确度要求较高的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仍处在发展阶段;医疗图像诊断、自动驾驶等图像类应用因技术层面和政策方面的原因,落地进程可能慢一些。深度学习和 AI 芯片仍将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关键,研究新型算法和改善传统算法是深度学习的重点方向,而 AI 芯片将继续朝着提高运算能力、降低运算功耗等方向发展,未来更加适用于新型算法的 AI 芯片将成为硬件技术层的竞争关键。此外,人工智能涉及跨领域的多技术融合,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以避免标准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

区块链仍处于概念验证和应用早期。当前,区块链整体上还处于早期阶段,尚需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经验积累,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大规模成功案例。未来一段时期,通过标准化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打造规模应用的典型场景,将是推动区块链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 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批复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城市。截至 2018 年 12 月,已有 7 家开票服务商及 1 个报销平台与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实现对接,已上线的 32 家试点企业共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 17570 张。区块链技术发展逐渐走向体系化和多元化,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正在逐步达成共识,技术的发展不断打破原有边界,相关概念演进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区块链核心关键技术逐步发展,在原有的共识机制、数据存储、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技术不断改进的同时,分片、跨链等技术也将加快创新发展,推动区块链技术适应更多应用场景。随着区块链加速向更多领域深化应用,可能带来的产业变革值得密切跟踪,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需要持续关注。

三 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将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但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还很薄弱,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价值链进一步重塑,网络设计、智能制造、需求定制等新生产方式将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都在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先进制造业领头羊,2018 年 10 月,美国先进制造业专委会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延续了奥巴马政府推进的先进制造业战略,在制造业领域逐步形成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双头并进的局面。2019 年 2 月,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发布《国家工业战略 2030》,旨在努力维护德国和欧洲的技术实力、竞争力和工业领先地位,目标是到 2030 年,逐步将工业在德国和欧盟经济增加值总额(GVA)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扩大到 25% 和 20%。德国政府认为,当前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就是数字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日本的工业发展已经达到瓶颈,难以通过传统的“现场力”改善。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应该通过突破性创新来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这促使日本确定了跟进美国的战略决策,也就是集中力量推进“互联工业”。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改善产业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变革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先进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三种基本范式,即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制造(“互联网 + 制造”)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人工智能 + 制造”)。我国需要采取三种基本范式“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走一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创新之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随着制造业和互联网龙头企业纷纷加入制造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应用突破在 2019 年可期。海尔基于自身实践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并复制到房车、服装等 15 个行业,主导制定了大规模的国际定制标准。2018 年 9 月,腾讯宣布启动新一轮战略升级: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实现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从消费到产业的生态协同。

工业互联网加快布局和发展,逐步实现数据驱动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期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并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改造其他产业,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GE 率先于 2013 年推出 Predix 平台,并成立新的业务部门 GE Digital。2018 年 12 月,GE 宣布将向私募基金公司银湖出售部分 GE Digital 业务,并将投入 12 亿美元成立新的工业互联网公司,独立运营 Predix 平台及相关数字化业务。独角兽企业 C3IoT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一系列工业 APP,接入设备数已超过 7000 万,四轮累计融资 1.1 亿美元,估值达 14 亿美元。西门子数字化业务年收入高达 140 亿欧元,“数字化工业”是未来三大运营方向之一,并启动“火箭俱乐部”全球初创企业计划,推出 MindSphere 平台 3.0 版本,将使基于平台的工业 APP 开发效率大幅提升。

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业态培育方面成效越来越明显,带动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推动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显著增加。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载体。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平台聚集了工业生产制造各个环节的要素信息,通过平台的建设迭代能够牵引数据采集、网络接入、安全防护、应用开发等各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成为领军企业的新赛道、产业布局的新方向、制造大国竞争的新焦点。培育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构建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协同演进的制造业新生态,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拥有大量的资金和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创新驱动力,改变产业的附加价值链,应侧重针对行业特性和企业需求,打造面向特定垂直领域应用场景的开放价值生态。工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标配,当前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积极投入平台建设,未来谁起主导作用还不明朗,或将形成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创新格局。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逐步弥补创新技术、应用开发、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相对薄弱的短板,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遵循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专业性平台与综合性平台并举,边创新部署、边试点应用、边完善监管的发展思路,未来将重点打造以跨行业、跨区域综合性平台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面向重点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工业 APP 和云化工业软件仍需进一步强化。未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重点是,从应用场景出发,自下而上形成实际可操作、可复制的一系列系统解决方案,并以工业 APP、工业微服务等形式逐渐沉淀到平台上,由单点应用到多点推广,由特定行业、特定区域推至跨行业、跨领域,逐步建立起涵盖生产全流程、全环节的一系列平台解决方案,形成多层次平台发展体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新增量价值。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体现在大跨度的生命周期和差异化的行业特征上。识别能力短板、寻找合适的赋能方向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业务出发、以场景化应用为先导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处在萌芽期。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监测,我国制造企业达到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的比例仅为 22.4%,而且处于两化融合集成阶段以上的企业仍有 30.6% 存在数据采集准确性、通信协议、数据清洗和修复、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困难。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将加快推进,CAD、CAM 及仿真设计从平面转向三维并融入企业生产制造系统,ERP、CRM、MES 等重要信息系统逐步大面积普及,跨企业、跨平台的 SCM、PLM 等以综合集成、互联互通为特征的信息系统也将在大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将得到发展。基于打通设备、产线、生产和运营系统,获取数据决策优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工厂通过计划、进度、人、机、料、法、环、测等多维度的智能生产,可监控、可追溯、可预测管理,同时基于新技术,实现与生产场景融合,从而激发企业活力。

四 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激发新活力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整体上看,我国 IT 产业“大而不强”“缺芯少魂”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今后一段时期,IT 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全行业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形成新优势、新动能紧密结合,加大投入、同心协力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图谱和创新路线图将更加清晰。国家将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瞄准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 IT 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体系化部署创新链,不断更新迭代重点领域技术图谱和创新路线图,提出瓶颈短板清单和优先级。我们将更好地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同时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创新发展路径。可以预见的核心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包括:着力提升集成电路、高端器件、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集中攻关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重大前沿技术,重点布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网络、自动驾驶等基础带动性强、市场关注度高、应用需求大的新型平台等。

核心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为 IT 核心技术群体性突破提供重要基础。未来一段时期,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将更加优化和强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将更加清晰,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将不断优化,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国家将引导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重点领域国家实验室,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将更加通畅,逐步形成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性突破的格局,逐步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关键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产业生态问题,各部门出台的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将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将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的鼓励政策将进一步细化。我国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IT 领域智库作用的发挥将更加明显,要在开放创新中让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将更加强化。IT 产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拥有和使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是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地加强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工作,国家鼓励支持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标准促进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同时,IT 领域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国际事务协调机制应逐步探索建立,越来越多的 IT 企业开始注重加强 IT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和战略布局,提高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和应用水平。智能硬件、传感器、智慧家庭、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将有序推进,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安全标准、测试方法以及重点产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将持续开展。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政策和规则制定,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推动我国更多 IT 领域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并加快吸收国际先进标准,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

五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新市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 2019 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5G 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将加快构建支撑“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地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信息基础设施在面临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迫切需求的同时,传统基础设施(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也正在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将逐步形成,其建设和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新逻辑。

5G 商用在即,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将率先取得突破,面向产业的应用将长期逐步探索。5G 网络的能力将有飞跃发展,数据传输速度将提高 100 倍,下行峰值数据速率可达 20Gbps,上行峰值数据速率可能超过 10Gbps。5G 还将大大降低时延及提高整体网络效率,提供小于 5 毫秒的端到端延迟。因此,5G 给我们带来的是超越光纤的传输速度,超越工业总线的实时能力以及全空间的连接。5G 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底层技术,将带来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5G 不仅会带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率、提升社会管理能力、降低社会成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出 4G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实力。据德勤预测,5G 将给美国 GDP 带来超过 1500 亿美元的增长,提供就业机会超过 37 万个。我国将加快推进 5G 商用部署,使大规模组网能够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率先实现,同时加快推进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和网络建设。预计 2019 年上半年将发 5G 商用牌照,为 2020 年全面商用打好基础。无线网设备年底将接近商用水平,但在计费、漫游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手机终端由于受制于芯片,整体进展将略滞后于系统设备,预计下半年高通、海思、联发科、英特尔、三星等均推出商用芯片,年底前生产第一批商用终端,但不会批量出货;试验网上半年将完成商用前的设备单站、组网、互操作,以及系统、芯片、仪表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测试及互操作测试。三大运营商的 5G 组网策略已基本确定,将在 18 个 5G 网络试点城市开展试点,2019 年的 5G 投资支出将达到百亿级。深圳市明确提出,2019 年将加大 5G 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形成强大市场。运营商、设备厂商和垂直行业将深入探索 5G 行业应用,最为典型的将是 5G 在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将在中长期显现,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的深化应用将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据 IDC 预测,人工智能将极大提高一些行业的运转效率,教育行业将提升 82%、零售业将提升 71%、制造业将提升 64%、金融业将提升 58%。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融合将率先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当前主要集中在智能语音和人脸识别方面。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将创新智能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创造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德国 SAP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过去三年投入最大的 300 项人工智能项目中,23.4% 用于商业零售领域,18.3% 用于自动驾驶,而用于制造业的人工智能投资项目仅不到 1%。此外,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将给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治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工作将加快开展,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也将加快推进。201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一些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如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列入立法规划,同时把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列入抓紧研究项目,围绕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为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就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有可能带来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人机替代等失业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 2020 年全球失业人口数量将增加到 1100 万,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可能将恶化这一趋势。据埃森哲预测,到 2028 年,我国体力劳动类的工作岗位需求将减少 6300 万人。

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络升级改造投入加大。当前,工业互联网网络方面还存在工厂内网络标准众多、互通性差,工厂外网络难以满足工业生产高实时、高可靠的要求,网络改造与建设投入大等问题,工业互联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工业互联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要求促使边缘计算、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数据建模分析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商业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研究和部署工业无源光网络(PON)、IPv6、SDN、窄带物联网(NB-IoT)、5G 等新型网络技术。2019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未来两年,工厂内网络将更加融合、互通、开放,工厂外网络将更加广覆盖、高可靠、高智能。统一管理、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将加快构建,目前已启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个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Handle、OID、Ecode 等主要标识解析方案已在国内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和应用正在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变革。随着 NB-IoT 标准的火速落地和稳步推进,海量广覆盖的低功耗连接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物联网快速发展将激活海量智能终端,小到智能手机和汽车,大到智能工厂,未来物联网设备接入数量、市场规模将迎来指数级增长。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将达到 260 亿,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 1.9 万亿美元。据 IDC 预测,2020 年全球物联网数据量将达到 44ZB,中国将达到 8060E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 18%,中国物联网支出 2022 年预计将达 2552.3 亿美元,占全球同期总支出的 24.3%,仅次于美国(占比 25.2%)。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传感器和软件连接到物联网。在工厂环境下,生产设备(如机器人、压模、致动器、3D 打印机、数控机器等)和产品(如喷气发动机、燃气轮机、放射设备、车辆等)都要通过传感器连接,以实现对设备或产品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监测和控制。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预测,物联网应用预计在 2025 年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 1.2 万亿美元至 3.7 万亿美元的价值,将生产效率提高 25% 以上。GE 在纽约建造了一个价值 1.7 亿美元的为无线信号塔和发电厂设备制造电池的工厂,在这个超过 18 万平方英尺的制造空间内,遍布着超过 1 万个连网的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温度、湿度、气压和机器操作数据,以确保 GE 能够监控生产过程并在必要时进行实时调整。

六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

《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大量的配套法规、实施细则一直在酝酿之中,其出台速度低于外界预期。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很多配套法规、细则的准备工作趋于网上成熟,有望在 2019 年集中出台。全球网络攻击形势更加严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将面临更大压力,各国尽快达成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呼声也会更加强烈。

网络安全产业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新技术应用推动网络攻防技术变革。卡巴斯基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遭受 DDos 攻击最多的国家,受攻击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和日趋严格的网络安全监管要求,使得网络安全投入的持续增长可以预期。进一步落实《网络安全法》,建立健全分级保护、动态调整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云计算、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加速推动网络攻防技术全面变革,由人工主导向智能攻防转变的趋势已非常清晰。人工智能网络攻击成熟技术开始涌现,不断提升攻击的隐蔽性和攻击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运用到网络攻击识别、网络防御等领域,将自动添加到安全功能中。IDC 预测,到 2020 年超过 50% 的安全警报将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企业的安全策略重点也将从预防措施向响应和监测转移,与之对应的则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从顶层设计到系统部署协同推进。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制造业体系从封闭系统走向互联开放,安全风险日益增大。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监测发现,已连接互联网的工业控制系统覆盖 SCADA、DCS、PCS、PLC 及 FCS 等多个门类,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商业设施、能源、农业、水利、通信等重点领域,其中能源、关键制造及水处理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漏洞分布较广的行业。美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紧急响应小组(ICS-CERT)公布的信息显示,自 2015 年开始全球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设备、物联网等领域安全漏洞总数出现大幅上升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8 年漏洞总数为 426 个,同比增长 11.5%,其中高危漏洞 270 个,中危漏洞 148 个,中高危漏洞占比高达 95%。从趋势上来看,针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网络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的漏洞攻击、信息窃取、信息探测等恶意攻击行为越来越多,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未来一段时期,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顶层设计将更加强化,以健全制度机制、建设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培育等为基本内容的体系架构将更加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及漏洞挖掘、攻击防护、安全审计等产品研发将有序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将加快推进。针对工业信息安全漏洞、恶意代码等问题,建设工业信息安全基础资源库、构建工业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环境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联动处置、智能防护和有效溯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对工业信息安全态势的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国家、地方、企业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将进一步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将逐步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产业环境将持续优化,聚集效应将逐渐形成,2019 年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市场规模在多种力量驱动下有望实现成倍增长。

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立法和监管体系将逐步完善。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突破点、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对企业来说,数据是 21 世纪的石油;对于个人而言,数据是其生活的再现;对政府来说,数据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价值越来越高,面临的安全挑战也更加严峻。近年来,数据泄露的数量和频次不断提高,国内外都不乏触目惊心的案例。据身份盗窃资源中心(ITRC)统计,2018 年发生了 1100 多起较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前十大数据泄露事件分别是:Aadhaar(10 亿条)、万豪喜达屋(5 亿条)、Exactis(3.4 亿条)、MyFitnessPal(1.5 亿条)、Quora(1 亿条)、MyHeritage(9200 万条)、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8700 万条)、Google+(5000 万条)、Facebook(5000 万条)、Chegg(4000 万条)。2018 年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律密集出台的一年。截至 2018 年底,全球已有 107 个国家出台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立法。欧盟 2018 年 5 月正式实施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数据保护立法。美国国会于 2018 年 3 月通过了《澄清境外数据合法使用法案》,设计了执法机构跨境访问、获取、调用数据的规则机制,使美国政府能够合法地从全球各地调取数据。美国在 APEC 机制下极力推行的《跨境隐私保护规则》得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 8 个经济体的加盟,加盟经济体将放弃个人隐私数据本地化存储和严格保护,方便美国企业获取和使用全球数据。澳大利亚众议院于 2018 年 12 月通过了《反加密法案》,授权澳大利亚警方可强制任何在该国运营的公司无条件协助政府获取其加密信息,且不得对外透露政府索取信息的命令。在各国强化数据治理规则的背景下,我国数据确权、流转、交易等规则将逐步研究建立,数据共享、保护及平台监管规则等将逐步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脱敏处理规则将陆续制定。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加快出台,以更好地平衡数据安全与数据开放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大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力度,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七 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享全球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成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2019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已迈向全面开放、高水平开放的新征程。今后,我们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让 IT 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倡导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我国将积极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关注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我国将积极倡导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释放数字经济增长潜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可及性,消弭数字鸿沟。此外,世界许多国家加强数据监管、流动等方面立法,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2018 年 5 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生效,将对中国企业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安全,以及数据收集、处理和交易合规性产生较大影响。

逐步完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数字技术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有利于提升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增长。根据商务部预测,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将由目前的 21% 增至 2030 年的 25%,发展中国家贸易占比将由 2015 年的 46% 增至 2030 年的 57%。全球服务贸易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超过 12% 的跨境实物贸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货物贸易是我国参与数字贸易的主要优势。2014 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2018 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 8.8 万亿元。未来一定时期,我国将重点围绕数字产品分类、跨境数字传输贸易壁垒、关税、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互联网使用规则、新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逐步构建完善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同时,我国还将积极参加 WTO、G20、APEC 等重要多边机制下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2019 年 1 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 WTO 电子商务非正式部长级会议上,我国和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美国、欧盟、俄罗斯、巴西、尼日利亚、缅甸等共 76 个成员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确认有意在 WTO 现有协定和框架基础上,启动与贸易有关的电子商务议题谈判。G20、APEC 等国际论坛、区域合作组织都积极将数字贸易规则纳入探索范畴,但尚未形成统一规则。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建设 21 世纪数字丝绸之路。今后一定时期,我们将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大数据、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强化智能终端、光伏等领域的对接。更多的企业将“走出去”,利用自身优势和丰富经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符合沿线国家需要的数字信息产品和配套服务,搭建更多的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市场贸易、信息消费平台,培育更多利益契合点和经济增长点,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八 产业环境优化完善孕育新机遇

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为了适应新时代对 IT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将更加完善,新型治理体系在探索中逐步构建。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将大幅减少,更加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来干。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弘扬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形成,微观主体市场活力将不断增强,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更好发挥。国家将更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更多优质企业将发展壮大,更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将孕育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8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互联网企业出现了缩减用工成本、提升收费标准、收缩业务范围、市值明显下降等现象。预计 2019 年互联网行业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些企业将更加聚焦主业强身健体、立足创新修炼内功,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19 年 1 月《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关于互联网企业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机制正在研究。此外,两难、多难问题越来越多,非常考验政府的治理智慧。数据治理面临安全和发展、数据流动和管制、国情与国际规则兼顾的问题,需要全面统筹考虑各项政策,把握好动态平衡点。数字经济正在推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等的革新,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如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触发式监管模式、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等将逐步探索构建,有效破除新模式、新业态的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

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将逐步提高,产融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将更加稳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未来将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将得到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将逐步建立健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品种,探索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为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需要调整考核目标,不能简单地以盈利状况作为标准,而应结合引导基金带动创业投资的规模、对新兴产业投资规模拉动、对当地创业初期 / 早中期的企业扶持情况、政府基金退出后的收益等标准进行评价。

2019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科创板将与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交易市场共同形成更丰富、多层次融资体系,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型经济的支持作用。2019 年 3 月,证监会、上交所发布并正式实施《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等八项科创板制度规则,意味着科创板已经启动。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科创板采取“上市条件从宽、退市标准从严”的原则,上市条件更包容,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严格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对交易量、股价、股东人数等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终止上市。个人投资者账户资金不低于人民币 50 万元,并具备 24 个月的炒股经验;科创板股票涨跌幅限制放宽至 20%,并且新股上市后的前 5 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尽快形成合理价格。科创板率先试点注册制,是对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新股的定价和发行,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交易所将根据市场状况决定新股发行的数量,不会出现大量企业集中上市的情况。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初创公司,极有可能成为科创板首批登陆公司。

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效率倍增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政府将进一步营造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环境,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将是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抓手。一些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将顺应平台化、融通化发展趋势,搭建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双创”平台,促进企业内部与外部、线上与线下的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制造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分享和优化配置,打造立体式、无边界协作的新型产业生态圈。中小微企业将内外兼修,专注核心业务,走“专精特优”发展道路,提供个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独角兽”“瞪羚”。创新模式从单打独斗走向众创、共创、广域协同,资源整合从产业链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融合互补,这些都将是融通发展的新形态、新特征,也是“双创”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