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注重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未来金融生态,要趋利避害,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日前在 2020 金融街论坛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开幕式上强调。
如今,金融科技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民利企成效显著。年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说,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 90%。小微企业贷款过去是 20 天至 30 天的审批周期,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公众足不出户便能办理金融业务,大部分业务可实现“非接触、云上办”。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金融增长点和竞争焦点在于金融科技。因此,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持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我国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范一飞表示,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六稳”“六保”,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金融科技“四梁八柱”,我国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发展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顺应时局、积极求变的必然之举。一方面,数字科技为金融赋能,数字科技发展能为金融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金融又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科技带动,引领实体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对实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普惠金融、产业金融再上新台阶具有积极意义。”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从顶层设计和监管框架看,我国正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一方面,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 6 部门 10 省市应用试点为示范,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原则,推动构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9 地开展试点,推出 60 个惠民利企项目,探索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
郭树清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已兴办起颇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发展金融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辩证地看,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使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范一飞将其总结为四点: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数字鸿沟弥合任重道远、供应链安全可控迫在眉睫、业务交叉风险不容忽视。
“10 月 21 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智能营销和自动化决策、人脸识别、数据的跨境流动等热门话题逐一回应,对数据的获取、使用、流通过程中需取得个人同意、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安全评估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金天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将有利于加强对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
董希淼建议,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推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服务重点看,应更多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制造业、“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从业务模式看,应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企业信用数据较少等不足,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监测,提高产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从风险防范看,要趋利避害,注意规避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偏差和问题。
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如何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范一飞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尊重金融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关键环节,找准薄弱点、盯住落脚点,合理规范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董希淼认为,应借助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制度安排和数字技术应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对于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痛点”,金天表示,未来要统筹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在广泛性、精准性、实效性等方面的协同关系,在服务接入、服务使用等环节作出进一步的引导和安排。